News

健康新焦點
中老年人變矮 小心骨質疏鬆

文/張楷杰(神經科主治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3/2/9)

 年節時分,是好久不見的家人相聚的日子。親戚見面,不免要互相關心一下對方的近況。然而,生活不一定盡如人意,詢問一些敏感問題,例如功課學業、交往婚育、事業發展狀況,反而會讓重聚的溫暖瞬間結凍。其實各種傳播媒體都報導哪些問候會造成尷尬的場景,讓許多「與時俱進」的長輩參考,噓寒問暖時比較可以掌握分寸。

 相較之下,有些話題就顯得比較中性。如果親人中有成長期的青少年,詢問一下今年長高幾公分,不論多寡,總有成長。這樣的關心比起問考試第幾名,著實讓人輕鬆不少。不過,如果家族中有中老年長輩,不妨禮尚往來的問候一句:「您今年有沒有變矮呢?」

 這問題乍聽之下可能令人覺得有點失禮。因此,詢問後一定要補充說明,才不會「冒大不韙」。這其實是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一分鐘問卷裡的一道問題。如果長輩的身高比年輕時減少三公分以上,就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患者。

脊椎因骨鬆變扁側彎

 骨質疏鬆使身高「縮水」,來自兩個環環相扣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脊椎骨被壓扁了。骨骼不像鋼筋水泥一樣的實心,而像層層疊合的鷹架,共同支撐我們的體重。骨質疏鬆好比能夠支撐身體的支架變太少,負重的時候就會發生像地層下陷般的情況:脊椎骨變扁,進而影響身高。

 第二個變矮的原因,是如果脊椎骨塌陷不平均,椎體前後高度即有落差,進而形成駝背或脊椎側彎。有一些自我測試,可以作為脊椎是否出現問題的參考。

 如果脊椎變得太扁,在站立且雙手向前平舉時,肋骨最下緣到骨盆的距離很可能少於五公分(大約是三根手指的寬度)。如果駝背,在腳跟與背部都靠著牆壁時,後腦杓離牆面常會超過三公分。這時就得叮囑長輩就醫,以量測骨質密度了。

重量訓練可增加骨密

 骨質疏鬆不是年長者才須擔心的事情。年輕時,大家總想多賺點錢存老本,但是每個人的「人生存摺」還有很多資產也須努力儲蓄。在健康層面,骨骼密度、肌肉質量,以及大腦的心智功能,都得趁年少時儘量累積。

 要增加骨質密度,年輕時就得多多運動,各種重量訓練尤其有幫助。負重多寡對骨質的影響,其實從動物身上就可見端倪。不時潛入深海的鯨,要承受龐大的海水壓力,牠們的骨質密度就比其他陸生哺乳動物來的高。

 現代人追求苗條身材,長期過瘦反而是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如果你的年齡減去體重,餘數大於二十,代表你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當然,肥胖產生的心血管風險可不能小覷。透過運動訓練,提高肌肉的質量,才能達成雙贏。

多吃維他命CD補鈣

 在營養層面,最直覺的反應應該是補充鈣質了。如果吃乳製品會腸胃不適,可以多攝取深綠色蔬菜、芝麻、金針、海菜、小魚乾、堅果。有些人覺得喝「大骨湯」能補充鈣質,但其實溶入湯水中的鈣並不多。

 此外,多補充維他命C能促進鈣質的吸收,事半功倍。維他命D則是將鈣固定在骨頭的大功臣。

 人體的維他命D可以藉多晒太陽自給自足。臺灣雖然位處亞熱帶,但冬天日照時數相對較少,加上冷空氣高壓讓許多塵埃聚積在地表無法消散;而夏天氣溫太高,大家往往躲在冷氣房中,所以仍然常常日照不足,產生維他命D缺乏的狀況。除了藥妝店販賣的營養補充品以外,海魚、牛奶、蛋黃、蕈菇,富含維他命D,可以多多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