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善用心理學學習加分
精準成主流 如何讓學習更上層樓

文/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3/1/31)

 先前有個高中生在網路上販售自己的筆記,因為筆記內容精采,銷量相當可觀。這種現象其實反映: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人們有點吃不消了。

 在我還是小學生的那個年代,我不用上英語課,也沒有本土語課,更別說什麼電腦課了。如今,學習環境產生極大的變動,學生為了因應,不得不改變學習形態,而仰賴別人製作精良的筆記,就是其中一種因應方式。另一種類似的因應方式,就是觀看各種說書網紅或解說知識網紅製作的影片。

 日前,我出於好奇,問我的大兒子:「你比較喜歡自己看書,還是看或聽別人說書?」他毫不猶豫的說:「當然是看或聽別人說書。這樣只要十幾分鐘就知道書的內容,不必花幾小時自己看。」

 應該怎麼面對這樣的改變?

 在時間有限,資訊卻近乎無限的狀況下,我想不僅是孩子,連大人也難逃各種筆記、懶人包、說書人的誘惑。這些素材固然便利,但使用時須遵守幾個原則,對學習才是「利大於弊」。

原則一
只用在複習階段

 這類素材,比較適合在複習階段使用,不建議在學習初始就接觸。因為人很容易「先入為主」,如果剛學習某個單元,就看別人的筆記,等於在別人的框架裡學習,很容易受到影響。倘若框架不夠完整,很可能造成學習上的缺漏。

 如果在預習階段使用,則容易讓人產生惰性,覺得已經掌握學習重點了,學習動力會因此降低。就像有些人聽別人說書,就不想找書來看了,相當可惜。

原則二
讀通後應再詮釋

 不管用什麼方式學習,「融會貫通」都很重要,因為這個過程能結合腦中既有的知識與新學習的知識。雖然這些素材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已經融會貫通的產物,不過,那個主體不是讀素材的人,而是提供素材的人。

 看這些素材,不表示要全盤接收;相對的,這其實是很好的契機,讓你可以精益求精,生成更好的詮釋,而且是屬於自己的。就像如果你參考一份筆記,然後自己做新的版本,這就很好。

原則三
須抱持批判態度

 不管任何學習素材,我們都要抱持批判的態度。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學了錯誤的內容,也可以藉此採取更主動的學習態度。

 我有個朋友在大學當老師,帶研究生讀學術論文的時候,意外發現這篇經典論文裡的數據可能有誤。他們寫信給作者,作者不僅回信,還說他們發現的錯誤似乎真是個錯誤。

 不要覺得批判就是「踢館」。批判的本質,是清晰的思辨,這在當代是很重要的能力。採取批判的態度,不代表最終是反對,只是幫助自己想清楚為什麼接受這樣的內容。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對於「精準學習」是有點憂心的,但我也知道這是趨勢,無法回頭了。當你可以看一段半小時的影片,就做出一道米其林等級的餐點,你怎麼說服別人花三年學習呢?

 既然沒辦法改變這樣的趨勢,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的心態。如果是素材提供者,我們要提醒自己:提供知識時,要避免造成誤解,更不應該刻意以偏概全;如果是學習者,我們更要提醒自己:這條學習捷徑是有一些缺點的。

 不過,我仍要勉勵學生和學生的父母:只要在學習過程中認真投入,那麼,投入的時間,終究會帶來一些好處。哪怕是學習過程中的挫折,也是很好的人生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