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健康新焦點
品嘗異國美食 慎防賠上健康

文/張楷杰(神經科主治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3/1/5)

 防疫禁令逐步解除,年假即將到來,許多人早已摩拳擦掌準備飛出臺灣,紓解近年累積的煩悶。世界各國中,鄰近的日本也許是臺灣人出國的首選。我好幾個同事或朋友,不是預訂好去日本的機票,就是已經拎著大包小包的戰利品凱旋歸來。

 臺灣深受日本文化影響,在美食這片領域也不例外。大小餐館的菜單上常見壽司、味噌湯、拉麵、烏龍麵,象徵日本料理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當然,這類料理經常會融合臺灣人的口味。

 我國位處亞熱帶,溫度和溼度都高,食物容易腐敗,因此對各種生食的接受度有限。相反的,作為生魚片大國的日本,自然有更多元的「生」料理,讓許多外國觀光客嘆為觀止。

 出於刻板印象,大家對日本的環境衛生相當信任,因此可能也對當地的生冷食材十分放心。然而,各式各樣極具日本風情的野味,如果未經適當烹煮,仍然可能潛藏致命的毒素或細菌。因此,有當地的專家團隊,針對日本飲食做了全面的整合研究,十分值得閱讀。

海洋美食危機四伏

 海獸胃線蟲是一種常見的海洋動物寄生蟲,多居住在魚類或軟體動物體內。雖然各種生魚片都有使人感染的可能,但被報導較多的感染源,是名為「醋醃青花魚」的特色小吃。

 如果被寄生蟲感染,不但會引起腹瀉,還恐造成嚴重的過敏反應。

 在日本南部地區的某些珊瑚礁魚類,例如朱鱠、笛鯛,魚體可能潛藏帶有毒性的鞭毛蟲,產生特殊的「雪卡毒」中毒現象:觸碰冰水的時候,感覺像被燙傷一樣。這種特殊的毒素,因為會影響神經傳導,導致感覺異常。嚴重時,患者也會因為神經失調導致嚴重的心律不整。

專家料理確保安全

 河豚肉質鮮美,令許多饕客趨之若鶩,卻含有劇毒。雖然日本有專業處理認證機制,但仍然有一些自以為是的人,未經訓練就嘗試料理河豚,造成每年仍有數十條生命殞沒的遺憾。

 河豚的毒性即使經過烹煮,仍然無法消除,必須完整清理有毒的內臟。如果品嘗河豚料理幾個小時後,出現任何部位麻木或肢體無力的現象,必須趕快前往醫院急診,以免賠上性命。

 盛產貝類的北海道和山口縣,偶爾出現食用螺類中毒的狀況。這些螺類的唾液腺中常常含有神經毒素,造成嚴重的自律神經失調,包括頭暈、嘔吐、視力模糊、嗜睡等症狀。和河豚的毒一樣,這些毒素也不容易經由加熱去除,因此,想要大快朵頤的美食家,還是要請當地的專業廚師料理,以去除有毒的部位。

野味煮熟方可入口

 除了海鮮以外,許多陸生動物的肉也要留意。在九州或沖繩,有些餐館提供雞肉刺身(生雞肉)或未煮熟牛肝這類餐點,其中可能潛藏彎曲桿菌。

 彎曲桿菌常造成嚴重的腹瀉,感染以後,有些人會產生嚴重的免疫失調,導致全身上下神經發炎受損,造成四肢麻木、無力,甚至呼吸衰竭。

 日本東北地區向來有吃山林野味的傳統,包括山豬、鹿。這些野生動物的肉可能潛藏E型肝炎病毒,造成腸胃不適甚至黃疸。某些地方的熊肉料理則有「旋毛蟲」感染的可能。這種寄生蟲喜好移行到全身上下的肌肉,造成嚴重的痠痛。

 旅遊的時候,還是儘量避免這種特殊食材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