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健康新焦點
飲食不當 小心越吃肌肉越無力

文/張楷杰(神經科主治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2/9/15)

 或許是受到全球暖化影響,總覺得夏天的勢力範圍越來越大,每年總要過了中秋,才慢慢有天氣轉涼的感覺。漫長的夏天就像沉重的負擔,讓人喘不過氣,因此,氣溫一開始下降,全身上下就懶洋洋了起來。

 辛苦一整天後,人們常覺得全身無力;不過,如果好好休息,第二天大多能恢復元氣。有些人喜歡用一頓大餐犒賞勞動後的自己,希望藉營養修復身體的損傷,但不恰當的飲食反而會讓肌肉代謝失調,甚至產生肌肉疾病。因此,我們最好了解三大營養熱量來源:醣類、蛋白質、脂肪,對肌肉有什麼樣的影響,看看是否有必須注意的地方。

攝取醣類避免過快過量

 吃過飯,不僅讓人有飽足感,也讓人覺得昏昏沉沉的。不過,飯後稍微站立或散步,可以減少血糖大幅振盪,避免肥胖的風險。

 在某些比較罕見的情況下,如果一次吃進太多碳水化合物,會使全身暫時癱軟,甚至寸步難行。這是一種稱為「間歇性癱瘓」的肌肉疾病。除了先天體質的因素以外,也容易發生在甲狀腺亢進患者身上。雖然大多數的人在幾個小時後會漸漸恢復,但發作時的全身癱瘓,往往讓人十分驚恐,甚至誤以為腦中風了。

 有這樣體質的人,得儘量避免過量與快速的攝取醣類食品。

運動把蛋白質變成肌肉

 蛋白質是肌肉的原料,如果攝取不足,很容易造成肌肉的分解與退化。

 對沒有腎臟病的成年人來說,一般建議的每日攝取量依體重而不同,約是每公斤攝取零點八公克到一公克的蛋白質。換句話說,一個六十公斤的成年人,每天大約須攝取四十八公克到六十公克的蛋白質;如果換成比較具體的量,一顆雞蛋約有八公克的蛋白質,而便利超商最近熱賣的雞胸肉,如果根據包裝上的記載,每片大約有二十多克的蛋白質含量。大家可以用這樣的類比,看看自己每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是否足夠。

 雖然蛋白質缺乏造成肌肉退化,但不代表補充蛋白質就可以增加肌肉。如果沒有配合運動,即使服用一些特殊的蛋白質萃取物,例如支鏈胺基酸,也不會有肌肉增長的效果。

脂肪過多形成身體負擔

 如果說蛋白質是肌肉的養料,那麼「肥胖」可說是肌肉的天敵了。

 體重增加,不但造成肌肉的負擔,過多的脂肪滲透肌肉,還會破壞肌纖維束的排列,使肌肉收縮時無法同心協力的往同樣的方向收縮,讓人變得有氣無力的樣子。肥胖也會讓掌管爆發力的肌群,轉化為持久耐力的肌群。如果突然遭遇緊急狀況,就很容易全身癱軟,使不出力來。

 要減少肥胖的影響,並不只在減少油脂類的攝取。人體內過多的碳水化合物也會轉化為脂肪,因此,減重更重要的是控管總熱量。

 另一方面,為了降低身體的膽固醇,科學家研究出許多降血脂的藥物。這些藥物的效果十分良好,但某些人服用後,容易產生肌肉發炎或橫紋肌溶解的副作用。如果使用降血脂的藥物後,有肌肉痠痛,無力,甚至尿液變成可樂顏色的狀況,可以先暫緩藥物,再與醫生討論使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