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關愛銀髮族
掌握三好一巧 長輩吃出健康

文/吳第明(臺北市社區銀髮族長期照顧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 圖/達志影像 (2022/9/14)

 「我吃不下。」「我不想吃。」

 請回想一下,家中長者是不是曾說出這樣的話,甚至默默坐在餐桌前卻不動筷子。如果家人長時間忽略這樣的情形,直到某一天發現長者體重下降許多,或者開始說身體不舒服,也許直到體檢報告出現紅字(未達標準值或超過標準值),才驚覺長輩必須就醫,家人就必須給出更高度的關心和照顧,長輩才能重獲健康了。

 我的岳母今年七十九歲,年輕時牙齒好,胃口也好,加上每天走動和勤做家務,因此所有攝取的食物都能正常吸收代謝,讓晚輩完全不用擔心她的飲食和健康;隨著岳母年齡漸長,牙齒從真牙換成假牙,加上有心血管疾病和心臟問題,造成無法走太久,也無法太長時間做事與活動,讓晚年生活及飲食狀況變得與年輕時大大不同,體力也下降許多。這時,她需要家中晚輩從旁觀察並提供協助與建議,才能回復正常的生活及飲食,重拾家中和樂與歡笑。

營養不均影響生活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發布的西元二○一三年到二○一六年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裡,顯示銀髮族六大類食物攝取不均衡,容易因身體功能退化而產生咀嚼、吞嚥問題,或是平日獨居而三餐簡單自理,造成飲食問題及營養不均衡,甚至影響活動力。這和我岳母的狀況極為相似。因此,國健署近年推行飲食「三好一巧」,希望臺灣的銀髮族能夠活得有品質,能夠健康年老。

 「三好一巧」就是: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

‧吃得下:把山珍海味擺在我岳母面前,如果她咬不動,吞不下,也沒有用。善用烹調技巧,改變食物的軟硬度,如多採用蒸、煮、燉、滷方式料理,減少炸、烤、煎,或將食物切細,切碎,切小塊,就能降低咀嚼難度。

‧吃得夠:食物的質與量同等重要。如果不是罹患慢性病必須限制飲食,那麼即使食量不大,也應以「定時定量,少量多餐」的方式,儘量攝取足夠的食物。

‧吃得對:每日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滿足各式日常所需營養素。以我岳母為例,她喜歡吃饅頭、麵條、洋芋和地瓜等澱粉類食物,不喜歡吃葉菜類和肉類。這會導致食物攝取不均衡。於是我們想辦法把食物變得符合她的咀嚼能力,並搭配調味料,讓退化的味覺能嘗出食物的美味,藉此讓她重新對進食產生興趣。

‧吃得巧:一樣的食材如果加上豐富的配菜,就能增加食物的美味和視覺享受。比如:一樣是雞肉,餐廳廚師會加上蔥薑蒜等辛香料,還有各式不同調味料來增加顧客的食欲,吸引顧客再次上門;我們在家如果也運用不同的副菜及調味方式搭配製作餐飲,就可讓長輩願意攝取更均衡豐富的營養素。

適度運動增加食欲

 為了增加岳母的食欲,除了遵守「三好一巧」飲食原則以外,我也鼓勵她游泳,因為水的浮力可以降低她陸上行走及運動的辛苦,又能達到健身效果,增強新陳代謝率,也增加肌肉和肌耐力,平衡了因年長少活動的缺憾,更因有適當運動消耗體力而增加了食欲。岳母更在游泳池結交幾名銀髮族朋友,建立新的社交圈,獨居生活不再單調,每天都有樂趣。

 我國自二○二○年起人口負成長,少子化與高齡化成為趨勢,年輕人將承擔更多照顧長輩的責任。年輕人如果能在努力拚學業和工作之餘,抽些時間陪伴長輩,或者定時以電話問安,從言談與陪伴中察覺長輩的生活狀況與心理變化,就能在第一時間發現長輩的不同,並及時提供必要幫助。這會讓長輩活得更久更健康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