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練心視界
多管道一對一溝通 親師生三贏

宸芯的媽媽去學校接宸芯放學回家時,總會遇到幾個經常分享教養資訊的同班學生的媽媽。新學年,宸芯重新編班,宸芯的媽媽聽說新任班導師既嚴格又嚴肅,有些擔心動作慢又愛哭的宸芯惹導師生氣,或讓導師不耐煩。
已經是開學第二週,媽媽想了解宸芯在學校的情況,趁睡前比較放鬆的時候問宸芯:「你喜歡你的導師嗎?他凶不凶?」
宸芯回答:「老師有時候很凶,講話很大聲,有一次我在走廊上,還要經過兩間教室才到我們班,就聽到老師講話的聲音。忘記是哪一次,老師跟我說我很容易就會哭。」
宸芯的媽媽心想,老師果然如同傳聞,只希望大家平安度過這兩年。
搜集事實資訊 理性回應
與人相處時,通常不喜歡遇到有理說不清就轉為情緒化反應的攻擊,或冷漠不回應,或陽奉陰違,人前人後兩個樣的人。然而,沒有直接溝通了解,光憑耳聞就去想像推測,很容易對別人產生誤解。
親師可能有不同的價值觀和教養理念,帶孩子也有各自的經驗和原則,有時因立場不同而有觀念的差異,如果激起情緒反應,還可能牽涉個人議題。
親師雙方都不願意和對方形成對立關係,因為受害最深的一定是孩子,而唯有了解,才能促進合作。
父母發現孩子遇上問題或班上有事件,形成情緒壓力時,應避免太快、太主觀的反應。較適當的做法是多了解情況,搜集事實資訊,調節自己的情緒,且能主動和老師聯繫並維持理性溝通,帶著信任、支持和正向的態度,關心並相互尊重。
重視溝通 保有正向互動
小學階段的五育發展,是孩子國中時期的成長基礎。親師生之間的互動更是孩子學習建立人際關係的重要參考依據。親師生的三角關係如果沒有足夠的事實資訊交流,很容易在孩子說不清楚或沒說清楚的情況下,使親師產生誤解或不符事實的判斷。
有些父母忙於工作和家庭事務,無暇與老師聯繫;有些父母以為孩子去上學,就沒他們的事了;有些父母可能也怕和老師互動,於是只在家長群組或認識的媽媽之間打聽消息,缺少單獨和老師直接溝通的機會,更難有正向互動。
和老師一對一溝通,交換雙方對孩子的觀察,能夠直接交流彼此的想法,幫助老師更快且深入的教導孩子,父母也能及時得知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澄清誤解而維持親師生正向互動,建立彼此合作的夥伴關係,一起護持孩子成長。
貼心提醒
運用多元管道,增加親師溝通機會:親師宜依照自己可運用的時間及便利程度,建立多種聯繫溝通管道,例如:聯絡簿、通訊軟體、電話或視訊。
有些父母能夠投入更多時間,成為志工,到校協助各種學校活動,在不干擾老師班級經營和教學前提下為孩子付出,增加到班走動的次數,以及和老師當面溝通的機會,但要注意彼此角色的界線,尊重聯繫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