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適齡善用3C 找回閱讀節奏

文/劉容襄(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博士、兼任助理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2/8/25)

 國語日報社推動「讀報教育」至今十五年,今年有幸受邀參加讀報教育全國成果發表會,並以「數位時代的閱讀節奏」為題演講。我想,在十五分鐘的演講裡,大家專注聽,鐵定無法專注記錄;沒關係,我就把「口說」精簡成「文字」。

 今年三月,有兩則新聞的標題吸引我,一則是「家長育兒仰賴3C保母 臺灣幼兒使用3C比率超過九成,三歲每天盯螢幕逾兩小時」,另一則為「缺乏親子遊戲時間與空間 使用3C產品成長三倍」。前者是臺灣師範大學發出的警訊,後者是兒童福利聯盟的提醒,值得關注。

3C當保母 
負向影響多

 臺師大長期追蹤幼兒發展,他們分析資料庫(KIT)的數據,觀察到當幼兒長時間盯著3C產品的螢幕,對認知、語言、社會、情緒、動作發展,都有負向影響,而且父母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家庭,依賴3C的程度更甚。

 兒福聯盟則發現新冠肺炎疫情下,親子遊戲形態明顯轉向缺乏親子互動的3C產品。

 這兩則新聞都顯示一件事,前端教育機構與後端社福單位一致發現,數位科技不只普及家家戶戶,使用者的年齡層也快速下降。

 數位科技是「趨勢」,深入學校和家庭是「現象」,但容許我這麼說:當接觸3C者的年齡層下降到幼兒,它就是「風險」,畢竟國內外各種研究與實際觀察的結果,確實呈現許多負面效應,但即使如此,我仍然支持數位科技。

 數位科技是工具,不是問題,可惜的是使用者容易忽略「適齡」與「善用」。

常親近文字 
人生不迷航

 當父母取走孩子眼前的3C產品,孩子立即拚了命的「翻臉」,直到父母莫可奈何的把3C產品「還給他」。另一種畫面也會出現,只是不常見:孩子見翻臉不成,於是平靜下來,改去「翻書」或「找玩具」。兩種反應的差距頗大;如果希望孩子是後者,我建議你這麼做:

‧依傳播媒介演進形式,漸進使用:孩子一出生,就是運用他可聽可看可觸的器官來探索生活環境,但父母想擴展孩子的眼界,仍宜循序進行。一開始,當然是用「口說」和他溝通;接下來增加「平面」媒介,他可隨自己的節奏,接收手中平面圖文傳遞的訊息;接下來讓「電子」上場,以影音光碟加快他接收資訊的速度,最後才讓數位科技成為他們的工具。

‧先從平面閱讀建立愉悅機制:回到先前提到的,孩子「翻臉」後兩種不同的情境。孩子被迫脫離令他興奮的愉悅情境時,總帶著難以掌控的負向情緒。這時,他可能會從記憶中搜尋令他感到愉悅的替代經驗;曾在平面閱讀中建立愉悅機制的孩子就容易拿起書本,而從幼兒起就只從數位科技獲得滿足的孩子,哭鬧成為他唯一能做的事。

‧掌握實體為主,虛擬為輔的生活:孩子喜歡真實的情境,從生活周遭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以「讀報教育」四個字來說,「讀」就是思想,「報」則為情境,「教」意謂共學,「育」視為素養,也就是藉著閱讀,從真實情境中思想,讓父母和教師陪孩子一起學習,如此逐步累積出來的識讀能力就是素養的基礎。

 數位時代的學習可以快,但不要急;允許忙,但不要亂。掌握「適齡」和「善用」兩大原則,我們能找回與建立合宜的閱讀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