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遊戲學習更幸福
用紙盒做彈珠檯 玩轉建構式設計

親子聯手自製彈珠檯,既符合STEM的精神,又促進親子情感交流。
目前,全球教育界日益重視STEM,教學強調跨領域,包含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 和數學(Math),學校現場也越來越重視這些跨領域的實作教學,於是提供學生許多動手實作的機會。然而,這類課程是能培養學生跨域思考和科學探究能力,或僅淪為依照步驟組裝出成品的「組裝式課程」,當中關鍵的考量是:這些活動是否真的讓孩子動腦思考,創作自己的設計,連結到科學知識,甚至能夠藉由反覆操作來驗證自己的假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孩子和父母在家相處的時間變多了,親子不妨來個簡單有趣的實作遊戲,互相激盪創造力,也一同探究DIY實作中有趣的科學現象。這類遊戲其實不一定需要昂貴的教具或課程,因為生活處處是科學,處處有樂趣。其中,「運用廢紙盒玩科學」就是不錯的選擇,不僅好玩又環保。
一天,我收到一個餅乾禮盒,紙盒的大小剛好適合做彈珠檯。因此,我向兩個孩子提議:「我們想想怎麼用這個盒子做彈珠檯吧!除了彈珠以外,只能用這個紙盒作為材料呵!」孩子興致勃勃的接受挑戰。
丈量布置
練習動手實作
我們立刻著手規畫,用紙盒的盒蓋做各種尺寸的隔板和障礙物,盒身就作為彈珠檯。由於材料有限,思考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很費腦力,卻也很有樂趣。孩子小心翼翼的丈量,繪製草圖並付諸實施。
我們花了許多心思設計障礙物,並模擬彈珠可能的路徑。這些都須反覆測試和觀察,我也藉機帶他們思考許多物理現象。發現彈珠比較難彈射到彈珠檯面左側的區域時,孩子就思考是否加裝什麼裝置,好讓彈珠因不同施力大小,抵達更偏左側的區域。
我們用紙板在彈珠檯起點的正上方做了彎曲面的部件,彈珠果真可以順著不同弧度的曲面,彈射到更左側的區域。孩子也樂於討論空間規畫、障礙物類型、角度、彈珠的可能路徑等,不同障礙物和障礙物擺設的位置,都會改變彈珠的滾動路徑,彈珠也會掉進不同得分區。
探究原理
造就跨域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玩的不只是彈珠檯,還有如何設計裝置,甚至制定遊戲規則。由於孩子採用切割與鑲嵌的方式製作障礙物,因此可拆卸,還可按照不同關卡,製成不同的障礙物,擺放在不同位置,當然為遊戲增添許多樂趣。
不僅是設計裝置,我們也熱切討論配分機制。我問孩子:「你們怎麼決定彈珠落下來的這幾個區域要各給幾分呢?」他們不假思索的回答:「當然要先玩幾次,測試一下每一格的難度再決定啊!」這也給他們思考數學中的機率,與藉由測試來思考數學的機會。
自製彈珠檯,涵蓋了動手做、遊戲設計、科學現象與數學運算,且不額外花一毛錢。這次經驗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其實科學與探究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有敏銳的心思,會發現可以陪孩子玩的實作型遊戲其實很多,而親子共同完成的作品,也成為親子間美好的回憶與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