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練心視界
避免雙重訊息 孩子才可依循

皓宇和爸爸玩象棋,因為連輸兩盤,感到沮喪,所以對爸爸說話的態度和口氣不大好。爸爸被皓宇的情緒影響,說不想下棋了。皓宇轉而要爸爸帶他去騎腳踏車,因為「早上已經說好了」;然而,爸爸或許也不高興,或許太累想休息,對浩宇說:「爸爸有些累,要去睡一下。」
皓宇生氣的說:「騎腳踏車是你早上答應我的,怎麼可以反悔說話不算話!」
爸爸說:「我先睡一下。等我醒了再去騎腳踏車。」
皓宇生氣又難過的說:「你每次都有很多藉口,不是要睡覺,就是身體不舒服,不然就是天黑了。你都騙人,不守信用。」
爸爸火氣上來,說:「你說什麼?你再說一次!」
皓宇邊哭邊說:「你騙人,不守信用!」
爸爸憤怒的說:「這是你對爸爸講話的態度嗎?你去罰站!」
口是心非令人不知所措
所謂的雙重訊息,指的是在溝通過程中,一方同時給出兩種互相衝突的資訊。
孩子接收到父母口語表達出來的訊息,和表情、情緒、肢體動作等非語言訊息不一致時,往往感到無所適從,因為不論怎麼做都犯錯。例如上述情境,爸爸對皓宇說:「你說什麼?你再說一次!」但事實上,皓宇把先前的話再說一次,只會讓爸爸更生氣。
明明覺得聽到的話很刺耳,卻向說話的人發出「再說一次」的指令,連成人都不見得有能力妥善應對「口是心非」的情境,何況是孩子。他們只會更加混淆,不知道錯在哪裡。
生活中還有很多「怎麼做,怎麼錯」的雙重訊息例子,例如,父母告訴孩子:「家是你的依靠。有事要跟爸媽說。」然而在兒女遭受挫折或情緒低落時,父母卻視而不見,或先檢討指責孩子,或沒有好好聽兒女說清原委,就給出不符合需要的建議。孩子告訴父母他的困擾和心事,卻沒有好下場;不說又違背父母的指示。
調節情緒有助心口如一
人為什麼口是心非,在無意間傳達雙重訊息?其實人都有理智與情感不一致的時候:理智上明白,但是情感上做不到,說一套做一套,讓人難以應對互相牴觸的訊息,卻必須做出反應,使人陷入兩難,因為不論怎麼做,都會被對方否定、拒絕。
要避免在與人溝通時釋出雙重訊息,重點在於能否覺察自己理智和情感衝突時,會出現不一致的表達。發現自己的情緒已快使言行失控時,就要放慢步調,謹言慎行,調節情緒,想清楚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再讓話說出口。心口行為合一的一致性表達,會讓關係不糾結而更和諧。
貼心建議
在激動的情況下與人溝通,宜提醒自己:
‧我的情緒、想法、行為、生理反應,是同步或者是相互衝突?
‧發覺心口行為不同步時,放慢步調,調節情緒,思考真正要的是什麼。
‧想清楚後,平和的表達,並為自己的情緒和選擇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