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孩子拚社交 讓 3C幫點忙

文/劉容襄(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博士、兼任助理教授) (2022/3/24)

 幾個爸爸媽媽說起子女的近況。

 「我兒子功課一寫完,就馬上拿起他的手機和同學聊天。」

 「那算不錯了!我女兒是邊寫功課邊盯著手機,比她做業務的爸爸看得還勤。」

 「總比我家那兩個好,他們是忙著和同學聊天,功課根本沒寫。說也說不聽,還辯解是在請教同學功課。」

 聽他們「一山還比一山高」的憂慮,一個坐在角落的女生開口了,雖不是安慰大家,但她的話確實立即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老師,您聽過貝殼幣嗎?」

 一個人忍不住搶答:「我聽過貝殼麵。」「貝殼幣是古代人交易用的……」避免越扯越遠,我搶了話:「有,電玩遊戲的儲值幣。你不錯呵,知道這個!」

 「因為兒子說要買來送給同學當生日禮物。我本來聽不懂他說什麼。」

 於是我簡單回應一下家長的困惑,讓他們初步理解這些「幣」的基本功能。購買儲值幣應該留意的事,和金錢觀與行銷「誘惑」有關,往後找機會向大家細說,這次先聚焦在「孩子的社交關係」上。

 今年二月,科技部發表對臺灣青少年上網行為的調查結果,不意外的,從小學到高中,手機使用都拔得頭籌,還發現使用動機的前兩名分別是「娛樂消遣」及「維持友誼和他人保持聯絡」。其實這結果滿符合我們對青少年特質的理解,他們愛娛樂與冒險,又樂於和同儕分享新鮮事。

 如果父母先暫時把對數位的焦慮放一邊,我們應該都很期待孩子可以慢慢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學習與陌生人互動,再選擇志同道合的同儕,進而結交益友。孩子和朋友互動時,我們也常提醒他留意「禮尚往來」,記住對好友有特定意義的日子,或在好友需要時給予關懷與實際行動。

 其實,孩子對父母的「耳提面命」都記在心裡,因為這也是他們目前關心的事與必經的學習過程,就像文章前面提到的父母的「憂慮」,如果進一步從父母「所見」透視一下孩子「所思」,其實孩子都渴望和朋友聯絡,並且學習禮尚往來,只是有時會在他們自以為熟悉的數位環境中,失了分寸,這時父母就該多多提醒以下幾點了。

‧實體為主虛擬為輔:提醒孩子交朋友時,要以「實際見到面」為原則。在可以使用數位裝置的時間裡,利用數位方式和好友聯繫無妨,但要避免和不認識的「虛擬」陌生人過於深入的互動。

‧禮物雖輕情意仍重:在孩子喜愛玩的數位遊戲裡,常出現互相餽贈禮物的要求,家長看來頗覺浪費,但隨著孩子的互動模式轉變,有時無傷大雅,但要教導孩子「禮物的價值不在花了多少錢,而在心意」。

‧親子交流社交祕技:孩子其實非常喜歡聽父母講以前交朋友的故事,所以趁孩子還「願意」聽我們講古的時候,多說一些自己的交友經驗,也讓孩子說說他如何和同儕互動,一起交流「社交祕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