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轉個彎
來點網路英文 活化家庭雙語教育

「什麼是『就醬』?」
大女兒看到我和朋友在臉書上的對話,一臉茫然:「是要買醬油嗎?」
我三個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孩子,中文聽說讀寫都沒問題,這本來是好事,卻有「副作用」:我與朋友間的簡訊,以及我的社群網站內容,完全被他們掌握,一點祕密也沒有。但是,自以為中文很厲害的他們,看到「就醬」、「520」、「3Q」這類網路用語就不行了,還出現「買醬油」這樣的誤解。
語言容易起變化
如有生命
語言是有生命的,會在時間長河中不斷變化。語言學家認為,如果自「古英文」算起,英文的歷史已經超過一千五百年。有些古英文一點也沒受歲月風霜摧殘,外表內涵都沒改變,一路凍齡到現在,比如:belt、butter、cup、fan、fork;「中世紀英文」流傳時間約在西元一一五○年到一四五○年。古英文算一種古日耳曼語言,中世紀英文則受拉丁文和法文影響,因為一○六六年時,英國被來自數個國家的外來者征服,其中一個就是法國;拉丁文則是直到現在,對英文仍有很大的影響力。
一五九○年,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寫下他的第一本劇本,被視為持續約兩百多年的「近代英文」的開始。這段時期的英文也不斷且大量的吸收外來詞,語音採用倫敦地區的口音,與目前使用的「現代英文」相似度頗高。
「現代英文」的開端,在十七世紀晚期,這時工業革命興起,造就大英帝國,英國的強大,奠定了英語的國際地位,隨後美國興起,成為世界超級強國,把英文的地位推到最高點,至今屹立不搖。
火星文是次文化
不必嚴禁
這幾年的網路革命也催生「網路英文」。自從我的三個孩子有了手機,我在他們的手機裡看見很多看不懂的英文對話。
孩子同學:「WYD」
孩子:「NTH HW」
孩子同學:「LOL」
孩子:「GTG」
孩子同學:「CU」
還原成「現代英文」是:
孩子同學:「What (are) you doing?」
孩子:「Nothing, homework.」
孩子同學:「laughing Out Loud」
孩子:「(I) got to go. 」
孩子同學:「See you.」
中文翻譯是:
孩子同學:「你在幹麼?」
孩子:「沒幹麼,寫功課。」
孩子同學:「哈哈哈。」
孩子:「不說了。」
孩子同學:「拜。」
各位對中文的「火星文」應該不陌生。我想,火星文不但是網路的產物,也是一種青少年次文化——他們用特定語言和「自己人」互動,看不懂的人摸摸鼻子自動退出。
這種火星文在正式書寫上當然不合適,但仍然是語言的一種,爸爸媽媽不妨搭上語言演變的順風車,偶爾用英文火星文和孩子互動,讓家庭雙語教育在青春期一樣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