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善用心理學學習加分
學習可有多大彈性 須理性規範

文/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2/3/1)

 寒假結束前,小兒子突然說他要「自學」,原來他聽哥哥說班上的自學生沒有寒假作業,大概因為不想寫功課,所以想自學。為了不讓小兒子對自學有錯誤的期待,我馬上告訴他,自學生要自己規畫學習,或許沒有老師規定的寒假作業,但仍有學習進度必須完成。

 比起我小時候,現在孩子的寒假作業其實有趣多了,不大要求複習學過的內容,較著重在生活中學習、健康習慣養成等。這樣有彈性的學習很好,但在享受彈性學習的過程,我們也付出一些代價。

凡事有得必有失

 從去年起,中學生延後上學時間就一直被熱議,近期一所高中放寬規定:學生早上八點十分前到學校就不算遲到。這樣的調整絕對有正面的意義,但是可以晚一點到校的中學生,會不會就順勢晚一點睡?如果這樣,讓學生晚一點到校的美意就被糟蹋了。

 不僅延後上學,其實很多和學習相關的調整,都伴隨「得」與「失」。為人父母者該做的事,是協助孩子梳理這些調整帶來的影響,並且想出讓他自己受到最小衝擊,獲得最大好處的應對辦法。

 我最近越來越希望大兒子可以到實施「非典型學習方案」的國中就讀,因為雖然教育改革多年,看起來國中的學習還是停留在永無止境的考試中。我相信這種作法會有一些效益,但不覺得這是最適合大兒子的學習方式。可是做這個決定不容易,因為一旦做了選擇,就要承擔後續一連串的責任。

 比方說,採取非典型的學習,表示也必須制定非典型的成就指標,讓學生有方向可以依循。另外,如果升學體制沒有巨大變革,那麼孩子想回歸典型體制的時候,勢必會有陣痛期。

分析利弊不盲從

 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學習的形式也有越來越多種可能,到底要怎麼運用這些新的學習形式,必須做一點功課。比如看教學影片,我們可能覺得要用正常速度播放,學習效果才好。但有研究發現,關鍵不在於用什麼速度播放影片,而是考試前有沒有再看一次影片。所以,無須禁止孩子用一點五甚至二倍速看教學影片,而是要提醒孩子:考前可以快速看一次教學影片,對考試會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孩子看教學影片就喜歡用正常速度,或他根本不喜歡看教學影片,你也不必太堅持。畢竟,孩子用最適合他的方式學習,才會有最好的成效。

 我們父母只要鼓勵孩子多嘗試幾種學習方法,並且幫他客觀的記錄,讓他知道什麼樣的方式是最適合他的。

 專家提出的各種建議,你都不應該盲從;而是要花點時間,想想專家為什麼給這樣的建議,這種做法適不適合孩子。老實說,很多人只看到某種做法會帶來怎樣的好處,卻根本沒考慮要付出多少。如果你是這樣的父母,請改變一下做法,不要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就盲目遵照這些看起來有用的建議。

放手讓孩子嘗試

 最後,我想提醒各位,「練習放手」也是必要的彈性。你要讓孩子練習自己嘗試,容許他犯錯,這樣,他才知道什麼樣的學習適合自己。與其盲從的硬性規範孩子不可以做什麼,不如讓孩子用他自己的方法試試,反正你絕對是贏家:孩子的方法成功了,很好;如果他的方法失敗了,他就要乖乖聽你的建議,這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