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悅讀真有趣
鼓勵孩子與長輩共讀

鼓勵孩子與「無論是否有血緣關係」的長輩共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銀髮族樂於了解共讀
初次與長輩共讀,是我碩士班畢業後加入閱讀推動行列不久。當時社會很強調「終身學習」,各地都成立以一般民眾為主的「社區大學」、以高齡長者為主的「長青學苑」。於是有好幾場研習,一眼望去都是銀髮族。
我與學員「一問一答」,共讀輕鬆可愛的繪本。常常兩個小時的課程,就在滿場積極回應與笑聲中度過。每每課程結束後,長輩都還欲罷不能,且給予滿滿回饋,其中一類回饋是:「謝謝老師把我們當小孩,讓我們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模樣!」
再次與長輩頻繁接觸,是因博士論文而拜訪了「家有兩歲小孩」的數百個家庭,許多主要照顧者是阿公阿媽,因為小孩的父母有工作,甚至是在異地工作。提及「共讀」,有些長者反應自己看不懂,有些長者試過但效果不彰。
對於前者,我會觀察家庭內或住家外的環境,鼓勵長者可從「月曆、廣告傳單、店家招牌」等圖片著手;對於後者,我觀察到長輩選的書文字偏多,建議試試圖多文少的「故事書」或「尪仔冊」。經過一段時間後再次拜訪,多數長輩會分享實行後的喜悅。我發現「信心鼓舞」及「素材選擇」,是祖孫開心共讀關鍵。
共讀中理解不同思維
近年與更多長輩接觸,是為了讓國小中年級到國中孩子有機會向楷模學習——不僅是對談,更是貼身見習。
許多長輩聽到這個計畫,大多擔心與小孩無話可聊。幸好,「閱讀」是重要橋梁。我除了讓長輩知道大約的流程,也建議長輩可問問小孩:「最近讀了什麼書?」從這裡延伸話題。
同時,我們提醒小孩與楷模見面之前,閱讀一些「與楷模可能有關」的素材,較易開展對談。接下來,就會聽到很多「不可思議」的故事,例如小時候上學會抱家裡種的菜送給老師;為了生活,不得不克服搭船的恐懼去遠洋捕魚……。小孩和陪同的家長、老師,都收穫滿滿。
看了上述經驗,不難理解我為何會提議「鼓勵孩子與長輩共讀」了吧!雙方藉由書產生情感交流,還聽了許多故事。
透過長輩的故事,認識難以想像的那個年代;透過故事,感受與現今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甚至對九歲到十五歲的孩子來說,透過故事,接觸到「另一種」思考方式與價值觀。有這麼多意想不到的收穫,何樂不為!
安排共讀細節與流程
與長輩共讀該怎麼進行?
‧步驟一:家長和小孩交流共讀的可能性(討論做這件事的意義、收穫與方法)。
‧步驟二:蒐集「適切的閱讀素材」,並思索「適當的共讀方式」。
‧步驟三:尋找「可能願意與小孩共讀的長輩」(家中、鄰居、樂齡中心……)。
‧步驟四:與長輩約好時間共讀(記得帶個小禮物)。
‧步驟五:分享「與長輩共讀」的收穫(如果長輩的分享很有趣,也可用圖文記錄下來,自己保留一份,寄一份給長輩,這會是對雙方都很棒的禮物)。
如果時間允許,進行三次。第一次未必順利,但修正後再做第二次、第三次,一定會越來越好。在這過程中,小孩會有成功感,閱讀理解與口語表達的能力也會快速成長,同時我們用一己力量溫暖他人。
怎樣進行共讀較適合
《稻草人》和《爺爺一定有辦法》,適合「小孩說故事或朗讀故事,手指圖畫引導長輩看圖」,或是「小孩問問題,邀請長輩回應」。
如果能講完整本故事很好,如果「長輩聽了一個段落想講自己的故事」,使閱讀中斷了也沒關係。
《怕浪費奶奶的生活寶典》全書有好幾個小主題:「珍惜魚肉」、「珍惜飯粒」、「珍惜學習機會」、「珍惜彩虹」……。可讓小孩和長輩瀏覽全書提到哪些主題,選擇感興趣的主題閱讀內容,並分享自己的做法。
推荐共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