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放下手機 不只人在心也要在

文/劉容襄(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博士、兼任助理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1/7/22)

 「在一起!在一起!」是大夥最愛鼓譟一對戀人的話,近期因為疫情,不只兩人在一起,更是全家在一起,還是毫無協商餘地的被「綁」在一起,而且是二十四小時,一次以兩週累計。

 這突如其來的「悶燒鍋」,悶出了家人間五味雜陳的甘苦,也讓家長在無退路的前提下,激發出許多潛能。有的從「電腦陌生人」變成遊走網路間的高手;有的從「外食老媽」成為三餐大廚;有的則在日日安排孩子們作息中,越見自己潛力無窮,彷彿晉升為幼兒園長……。

手機功能的轉變

 可是,即使讓家長們展現了長才,但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擔憂,那就是全家的視線都在3C視窗前超時了。不過,想想視線「黏著」在視窗前,好像不是現在才開始……時間回到疫情前,等公車、吃飯、過馬路,甚至有些人在看電影時,視線早都停留在手機上了。看著等捷運的一群人,隊伍排得很整齊,每人都低頭專注,我常想如果捷運到站後,第一個人沒上車,會不會捷運開走了,大家還不知道而繼續等(下回我來當第一位試試,呵)。

 當電話變成了智慧型手機,從單純的人與人電聯,到人與人們、人與資訊及知識……的串聯後,手機的作用不再只是聯繫,而是生活與工作的必需品。這必需品在孩子還懵懂時,家長多半已經先被「黏著」了。所以我常提醒家長,科技產品是成人帶進家門的,就要為這件事「負責」。

 如何負責,是直接禁用嗎?如果你想這麼做,必須觀察效果好不好。不過,在我看到的研究與自己做的研究和觀察中,發現「取代」比「禁止」有效;也就是以「其他活動」來取代孩子不能使用數位科技的時間。「取代」的項目需要家長們「負點責任」,創造出「學習型家庭」的新模式。

建立學習型家庭

 什麼是「學習型家庭」?簡單來說,就是「學習的家庭」與「家庭的學習」。這不是在玩文字遊戲,前者指的是家長創造出學習的氛圍。

 許多家長抱怨孩子在家總愛隨手拿起手機,我聽了就會好奇為什麼他們可以「隨手」拿到。細問才知,多半是因為客廳總布滿科技產品哪!換個角度想,如果孩子常處的環境是以實體遊戲、動手操作的東西居多,自然過度使用科技產品的機會將減少些。

 當家庭休閒氛圍多點非科技遊戲後,家長便可有計畫的規畫孩子的學習,這就是「家庭的學習」,例如學齡前孩子從積木堆疊練習小肌肉,學齡期開始進入組裝積木空間與幾何練習,高年級學童能善用科技觀念,操作數位積木設計……。如此漸進式的規畫與設計「親子一起參與」的學習觀念,便是需要家長負責規畫的學習型家庭模式。

 回想有個媽媽跟我提到,疫情期間的生活改變太大,對她產生了「高壓力」,她失眠了許久。有一天她突然體會到,上一次跟孩子有機會二十四小時都黏在一起的時候,竟然是孩子出生的頭一個月。如今這種「黏」的關係好不容易有機會「再現」,她開始學習享受,也練習適時暫緩工作上的「視窗」生活。

 我想,工作忙碌不可免,但適時的放下3C,看見孩子,也讓孩子看見你,實在是件非常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