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玩遊戲學習更幸福
培養自律精神 
將主控權交給孩子

文‧圖片提供/侯惠澤(臺灣科技大學教授、臺科大迷你教育遊戲團隊主持人) (2021/7/20)

 在前段遠距學習時日,孩子們無法到校與同學進行團體遊戲和面對面相處,上課也以同步遠距視訊,或非同步觀看影片的方式居多。我的兩個孩子都是小學生,他們學校大多數科目都採用「非同步遠距教學」,也就是老師預錄影片,並搭配紙本或線上作業,讓孩子練習與拍照回傳。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期待能培養他們自律與自主學習的習慣。我請他們每天自發的開電腦,自己看影片、看作業、對答案、完成作品,然後下載學習單填寫,再來找我拍照,上傳到學校的雲端資料庫。

家長被動提供協助

 當學生遇到困難可以找我討論,我除了陪伴解決問題外,也會給他們一些遊戲化的額外任務(例如以卡片任務和積點為主,孩子們可藉由破解這些卡片的知識情報來累積點數、補充各種資源卡與武器卡,來跟我們共同發想的怪獸對戰)。

 這些遊戲化卡片,可根據孩子的學習進度來做複習、補充與延伸,彌補停課期間的學習限制。

鼓勵孩子提出想法

 此外根據報導,英國長達一年多的停課經驗,發現學生可能會因為缺乏與同儕討論、互動而衍生許多心理問題。

 「針對現象與主題的討論、表達與分享」,是素養教學的重要指標。但在疫情下,學生不得不遠距學習時,雖偶有遠距討論與問答,但往往不像在學校時充分,也缺乏直接互動的機會。因此,家長不妨用類似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在家中來場小型模擬論壇。

 有一天晚餐後,我跟就讀小一和小五的兩個孩子展開「主題討論會」,討論的是:實體上課、遠距同步視訊、遠距非同步在學習感受的差異比較。

 這個主題和孩子們最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很能引起他們發表的動機。我扮演「引言人」,不發表太多主觀的想法,引導孩子踴躍提出各種論點。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都一致認為:實體到校最大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去圖書館借書回來看,現在不能借書好痛苦。

了解孩子學習態度

 透過小型討論會,讓我更了解他們對於閱讀的興趣與渴望。他們還提出許多有趣的想法:「在學校可以比在家裡學的內容更多更仔細。」「沒有兄弟姐妹的學生會不會很孤單?」「用預錄影片的方式,老師不用管秩序。」想不到話鋒一轉,他們開始討論起老師的處境了。

 「線上同步視訊時如果要管秩序,應該超不容易!」「會不會有學生都沒看影片,到最後幾天才上網抄答案?」「老師看得到學生,卻管不到,應該心很累。」「沒有看影片的學生是自己的損失。」「用預錄影片方式,老師和學生都能睡飽一點。」我心想,孩子真是比大人更加觀察入微呀!我也察覺到,這些討論竟然多半是站在老師角度在思考。我從討論會中更加了解孩子的學習態度,以及對教師與同學們的同理心。

 這些討論極其珍貴,雖然不是嚴肅的會議,更像是歡笑的閒談,但往往讓我們更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經驗與態度。七嘴八舌後,我這個「論壇引言人」提出結論:「不管是不是在疫情中,學習自學、自律的精神都很重要,因為對一輩子都有好處哇!」

 這個結論是從他們的討論發言中做出的歸納,因此他們非常認同,我也得到許多寶貴的回饋與靈感。期盼遊戲化與討論,讓每個家庭中的親子一同在疫情中正向思考,一起不斷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