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心理學學習加分
用學習里程碑取代分數

去年因為國際疫情嚴峻的關係,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取消考試,或是延後入學申請的時間。今年臺灣疫情升溫,雖然國中會考順利舉行了,但接下來還有學測,以及各級學校的轉學考、國家考試等。如果短期內疫情無法降溫,那麼過去仰賴這些測驗作評選的入學、資格認證又該怎樣進行呢?
以大學轉學考為例,有些學校已預訂從原本的考試變為資料審查。這對學生來說相當不公平,因為他們可能已經為了考試付出很多努力,但現在這些準備對於他們的入學幾乎沒幫助,還必須額外花時間、精力來準備資料審查。
目前多數大學都已經改變為線上期末考,也有些老師選擇使用報告的方式。有些學生對這些變動覺得不公平,甚至質疑老師要怎麼維持評分的客觀及公平性。
設定里程碑導向
老師、學生及家長對考試這件事情的公平那麼在意,關鍵就在我們追求的是「分數導向」,而不是「里程碑導向」的指標。但分數導向其實是個本末倒置的指標,因為一個人獲得滿分,不代表他對這個領域的知識非常精通,有時是因為運氣好,或是很會掌握考試技巧,所以得到很高的分數。
不過,現行教育體制也不是沒有里程碑的規畫,各位家長不要太驚訝,因為教育部早已針對各個學科制定了學習目標,以及分段能力指標,教學現場也確實發生一些改變。舉例來說,現在小學不公布考試排名和學期成績排名,就是希望淡化分數導向的教學。
當然,不能光是淡化分數導向的色彩,而沒有強化里程碑學習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我們該認真思考,學習某個學科該獲得什麼,也該設置不同層級的學習收穫,以符合孩子程度。如果大家都能以學習里程碑當作檢核學習的指標,那麼究竟用什麼形式檢核或許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因應現況做轉變
這次疫情發展其實是個很好的契機,在不理想的狀況下,高中以下的學生都沒辦法返校進行期末考試,我滿期待里程碑指標可以勝出。畢竟,學習最終目的是要獲得知識,而不是獲得分數。所以老師們可以想想怎麼調整學生的學習方式,或是在教學上能否做出一些改變。
就算老師沒有規畫要改變,家長依舊可以和孩子約定一些該達成的里程碑,只要他們能夠滿足里程碑的要求,就給予肯定或獎勵。不妨把握學期結束前就嘗試,或在下個學期開始,從老師和相關規範中,針對孩子學習能力擬定適合的學習里程碑,並協助孩子一一達成。
未來如果學校制度沒有調整時,要怎樣做到兩種指標兼容並蓄呢?家長可和老師、孩子先多做一些溝通,以後就可以少一些爭執和誤解。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鼓勵孩子多元發展,也期盼社會能接受多元的價值,且在尊重各種專業的情況下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