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健康新焦點
釋放家中壓力鍋
疫情長跑不疲乏

文/張楷杰(神經科主治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1/6/17)

 隨著疫情緊繃,小朋友必須停課在家視訊學習,比較彈性的公司行號也允許父母在家工作,防疫新生活從「口號」變得十分真實。

 然而,人畢竟是動物,而且也許是遷徙範圍最廣的動物之一,突然間讓大家都變成「籠中鳥」,難免會產生許多壓力。

 許多比我們早一步面對疫情的國家,都已經有了許多類似的經驗。家人被限制不能離開家門,極盡無聊之下,互相的衝突也因此變多。尤其如果工作或經濟受到影響,很有可能會將壓力宣洩在最親密的人身上。

 世上許多地方,都已經發現家庭暴力在這一兩年間急遽上升,去年的聯合國宣言特別指出「影子流行病」的危險——也就是因為疫情產生的家庭暴力。在防疫之餘,也得防患未然,才不會衍生更多創傷。

留距離莫緊迫盯人

 對爸爸媽媽來說,小朋友既然在家,彷彿就有了更多責任,擔心如果不多注意一些,小朋友就會「掉隊」,跟不上大家的學習進度。

 除了三不五時關心小朋友的上課過程之外,有時甚至會幫忙「加強學習」。雖然本意良善,卻侵蝕了大家的心理空間,導致衝突的上升。

 其實白天的時候,不妨還是各過各的生活,家長們專心在自己的工作,不必太擔心孩子們的學習成效。等到下課休息之後,再將體力留給陪孩子談天、遊戲。

 這麼一來,可以讓大家儘量保持以往的生活作息,也為彼此留下一些隱私的彈性。

整理空間心曠神怡

 除了心理空間之外,在地狹人稠的臺灣,狹窄的居住空間,也很容易使人與人的衝突更加頻繁。雖然不大可能擴大實際的空間,但可趁著在家的時候清理打掃,丟掉不要的廢棄物,儘量增加可以活動的範圍。

 另外,要特別注意噪音管理,減低說話音量,避免無意義的電視、收音機播放,互相尊重每個人的「小世界」。

  雖然季節炎熱,偶爾還是要開窗透氣,也可以考慮在陽臺、窗邊種些綠色植物,不但怡情養性,也會減少待在家裡的封閉感,增加親近戶外的感覺。

關掉電視關心他人

 說到電視,反覆的新聞播放與不停的資訊轟炸,只會讓我們變得越來越焦慮,無法好好處理人際關係。世衛組織的建議是,各種與疫情相關的新聞,每天接收的時間儘量不要超過兩個小時,尤其是睡前一小時切忌收看讓人擔心的訊息,否則很容易造成失眠。此時不妨關掉電視,拿起書本,用自己的速度閱讀,是讓頭腦轉移注意力的好方法。

 利用通訊軟體聊天時,也可以多關心一下朋友。如果發現對方有無法解釋的瘀青、傷口,或者特別的情緒低落、害怕,可以私底下詢問是不是有什麼困難、需不需要幫忙。如果自己遇到這方面的狀況,也不要忘了可以跟一一三保護專線諮詢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