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紙上諮商
打破傳統觀念 家事成為全家人的事

家庭成員一起動手做家事,可維持家庭長久和諧。 圖/達志影像
家庭故事
上個月母親節,小佩就讀的國小舉辦慶祝活動,寫卡片、送花、愛的抱抱……讓學生表達對媽媽的感謝。回到家裡,小佩問媽媽想怎麼過母親節,身為職業婦女的媽媽回答:「我只想一整天都不用做家事!」於是小佩和爸爸、弟弟規畫了「母親節家事分攤表」,例如爸爸洗碗、晒衣服,小佩掃地,弟弟擦餐桌等,媽媽負責好好休息。
節日過了,一切恢復原狀。小佩心想,媽媽和爸爸一樣都要上班,卻還要照顧家人的食衣住行,真的很辛苦,其他家人是不是該分擔一些家事呢?於是開口問爸爸,爸爸卻說:「小孩子好好讀書就好。」
行動策略A
大小家事誰來做? 全家一同討論
文/林慧文(高雄市正興國小教師)
每年接近母親節時,學校總會帶著學生,一起慶祝、感恩媽媽對孩子的付出。然而學校籌畫活動之餘,應該細心考量臺灣社會中,學童家庭形態的多元性。許多學童的主要照顧者並非母親,可能是祖父母、爸爸、親戚、寄養父母、機構的叔叔阿姨等,如果在規畫活動時,能試著將母親節轉化為一個感恩家中照顧者的日子,或許就能稍微淡化節日對部分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
當小佩問媽媽想怎麼過母親節,媽媽的回答是:「我只想一整天都不用做家事!」真實道出了許多媽媽,特別是職業婦女的心聲。家事的繁瑣和永無止境,是每天身處其中的家庭照顧者才會有的體會。小佩可以試著觀察媽媽的每日生活,一定更能發現其中的難處與掙扎。
因此,雖然家人努力分擔家事,讓媽媽過了一個稍微輕鬆的母親節,但節日後,家人又恢復「正常」,媽媽的噩夢又重新開始了。小佩很細心,觀察到「媽媽和爸爸一樣都要上班,卻還要照顧家人的食衣住行」,於是詢問其他家人是不是應該分擔家事?爸爸卻說小孩子好好讀書就好,這一定令小佩感到特別疑惑吧?
爸爸會這麼說,可能是因為受到傳統觀念影響,認為「家事是女人的事」,所以也沒有習慣分擔;也可能因為家事經驗不足,缺乏得心應手的技巧;或是工作太累,認為反正媽媽一定會做,順勢就默不作聲了。仔細想想,這些其實都不是拒絕家事的藉口,因為既然是「家」事,就是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分擔,技巧不足,多練習就會順手。
老師建議小佩,可以和家人分享你的看法或發現,全家一起商量,也鼓勵每個人都分擔一些家事,這也是家庭長久和諧的祕密武器。
當家事變成全家人的事,大家一起做,媽媽或家中的實際照顧者,才能真的與家人一同享受生活、樂在生活。
行動策略B
家庭成員自我省思 可望改變現況
文/劉景宜(社工師)
以往「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外出工作往往是家中男性負責,女性就負責子女養育、家事清潔等家庭工作。隨著時代演變,外出工作不再只由家中男性負責而已,越來越多女性投入職場,因此家庭分工狀況不應停留在以往的觀念,應該隨著時代轉變為「男女皆主外、男女同主內」的分工方式才對。小佩透過媽媽的母親節願望,而省思到家事分工的不平等,這樣的覺察與思考是很好的一件事,因為社會上許多的進步,往往是透過對習以為常的事件開始省思而改變的。因此,小佩的省思可能會帶來家事分工的變革,讓家庭生活更美好。
只是並非每個人都像小佩一樣,會有這樣的省思。例如小佩的父親,就是抱持舊觀念且認為不需要改變的人。所以小佩的省思可能因父親的回應而壓抑,但也可能往其他方向發展,像是可和媽媽討論、召開家庭會議,或是詢問師長、同學等。雖然小佩的反思不見得可以改變現狀,但此反思一定會讓小佩自己產生不同的價值觀,也會讓小佩邁向更平權、更和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