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成長路醫同行
預防兒少沾毒 父母溫暖陪伴支持

文/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1/5/17)

 媒體時常報導令人擔憂的校園毒品案件,而根據食藥署統計,二○一九年度濫用藥物的年齡,在「十九歲以下」的年齡層竟占百分之二十點九!但說也奇怪,過去這幾十年來,不論是在校園、電影院、電梯間,甚至捷運公車車廂,各式各樣的反毒宣導海報可謂無所不在,青少年在鋪天蓋地的宣導下,不可能不明白毒品是個壞東西。

 然而,當誘惑遞到他們手上時,卻有八成染毒的孩子接受的理由是「好奇」和「不敢拒絕」。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父母須做什麼努力,才能避免孩子接觸毒品呢?

張貼海報效果不彰

 根據二○○八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犯罪學雜誌》的文獻回顧可以得知,雖然校園反毒宣導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但若只有張貼海報文宣、老師上課時的提醒、大禮堂聽校長和主任訓話等傳統做法,在統計上其實並無成效。

 因此,國內外的專家都知道,要讓孩子有效接收到「反毒意念」,必須更有創意的融合多元宣導活動!而且這些活動的設計理念,不僅要讓孩子知道毒品之惡,更要在活動中建立他們的自我價值,練習拒絕毒品的技巧,以及提供其他紓壓管道等實際作為,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互動式反毒宣導的方法很多,根據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郭鐘隆教授的提議,包括:戲劇、徵文、網路有獎徵答、親子共學學習單等。記得去年我曾經和PaGamO線上平臺合作,宣導該網站所舉辦的反毒電競大賽,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參與遊戲之餘,也順便將反毒的意念深植在腦海中。

 因此,陪孩子一起參與反毒的遊戲和共學,是第一件家長能做的事。

教養模式決定風險

 《毒品:教育,預防和政策》雜誌在二○一一年刊登一篇文獻回顧,整理過去三十年來有關教養方式與染毒風險的研究,一共找到了四十四篇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獻。身為家長的我,也非常好奇想知道,究竟哪一種教養模式所陪伴出來的孩子,最不容易染毒、風險最低呢?

 如果將家長的教養模式,用「溫暖程度(warmth)」與「掌控程度(control)」簡單分類,可以得出四種風格:溫暖也掌控的支持型(authoritative)、不溫暖且掌控的權威型(authoritarian)、溫暖也不掌控的迎合型(permissive),以及既不溫暖也不掌控的放任型(neglectful)。

 這四種型別之中,以第一種支持型父母的孩子最不易染毒,而最容易陷入毒品誘惑的,則是第四種放任型的父母。

 在我的書《安心做父母,在愛裡無懼》之中,特別針對支持型父母的教養特色做過一番解說,有興趣的家長可以閱讀感受一下。事實上,時下所流行的教養名言「溫柔而堅定」,就是來自這四種分類的第一型。當中「溫柔」意指一貫的溫暖陪伴與傾聽態度,「堅定」則代表對孩子某些重要原則的掌控。很多人誤會「溫柔而堅定」只是一種當孩子犯錯時,父母糾正並懲罰他的施行技巧,必須釐清它並不是一項技巧,而是一種風格。

貼心建議

 雖然人人都不願孩子沾染毒品,但萬一不幸發生,千萬別孤立自己,一定要走出來尋求各種管道的協助。旁觀者也別將成因一味歸咎父母,這個社會需要更大的包容與理解,試著去同理與支持這些被孤立的家庭,幫助孩子重新被人群接納,進而得到改變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