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親師橋有愛無礙
溝通表達本領 孩子一生受用無窮

文/黃美鴻(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及新竹市教育處聘用督學) 圖/達志影像 (2021/5/16)

 一天在清大上完「口語表達」課程下課後,一個女學生表情凝重的走向我說:「老師:我可以請教一個問題嗎?」我微笑回應:「請說!」她說:「我同學在南部國立大學就讀,她想自殺,我擔心萬一她怎麼樣,心裡壓力很大!我想試著和她溝通,並協助她,您覺得這樣可以嗎?」

 她接著描述同學概況:去年因為車禍,同學失去了右手臂,僅靠左手運作生活需求;上課分組實驗,同學排斥她,沒有人願意跟她同組合作;求助學校諮商室,卻被排在一個月後,她覺得全世界沒人要理她,意志十分消沉。

 女學生看看我,接著很有自信的說:「老師,上完這『溝通表達』課,我想我可以跟她說說看:『親愛的好同學,我們要樂觀,珍惜現在還擁有左手,吃飯、書寫、生活都能運作自如;好好跟諮商室師長告知自己有急迫性的需求,請求務必近日能協助解決問題;同時和學校班導報告自己的困境,提出需要同儕支援!」

 我非常驚訝學生上完課,竟然能運用智慧,把所學到的「溝通技巧」用在協助同學解決問題;更令我敬佩的是,她又說:「老師,您是督學,可不可以請老師或家長在國小時就教學生『溝通表達』。」學生一語震驚我心。是呀!「溝通表達」是一生受用的能力,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十分重要。

友善了解孩子想法

 爸媽隨時要了解孩子的發展歷程,最主要的溝通方式就是談天,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要以孩子的想法和喜好來尋找話題。當家長談到孩子感興趣、樂於交流的話題,就能激發孩子願意與爸媽交談的興趣。

 爸媽如果能釋出溫和友善,就如一滴蜂蜜吸引住他的心,也就有一條坦然大道,通往他的理性,因為大家都知道「一滴蜂蜜要比一加侖膽汁能吸引蒼蠅」呵!

善用生活自然場景

 如果學習能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吸收,效果會更好。例如教孩子每天早上跟家人道早安、問好;帶孩子去買東西時,可教孩子向老闆說「謝謝、再見」,或者引導孩子禮貌的去跟店員問問題;和小朋友一起玩時,鼓勵他表達邀請、願意分享玩具等想法。

 有時爸媽要刻意製造機會,讓孩子學著去與人溝通,獲取想要的事物,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孩子從溝通過程學到了珍貴的一課,更能從小體會說話的藝術。

 這樣做並不是要孩子成為八面玲瓏的小大人,而是讓溝通更有效,氣氛更和諧,何況除了語言外,還可以培養禮貌、EQ等內涵,這些都是影響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呢!

教導適當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絕對是溝通的一部分,善於演說者在演講中為了使訊息傳遞更有力,給觀眾深刻的印象,通常都會搭配較誇張的態度、生動的表情,以及強調語詞的手勢。

 有效的溝通,需要口頭交流與肢體語言的完美配合,才能達到驚人效果。

 想提高孩子的溝通技巧,請孩子多觀察別人的說話方式。也可以多和自己對話,對著鏡子練習肢體語言,找出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改正。

正向語氣表達同理

 和孩子溝通時,要避免用負面的語氣和詞語。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要了解孩子真正的含義,有耐心且認真的回答。同時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合理,不要用過多的命令語氣來和孩子說話,如「我命令你……」「限你在幾秒內……」等話語最好少對孩子說。

 爸媽在與孩子溝通時,不要擺出一副訓斥和居高臨下的態度,這會讓孩子從心裡對爸媽產生一種距離和恐懼感。爸媽與孩子溝通時要「感同身受」,讓孩子知道你和他的感受和想法是在一起的。

善於傾聽眼神交流

 溝通不是單向的過程,傾聽與說話一樣重要。教孩子在當聽眾時要給對方親切的微笑,注視說話者、專注聆聽或適時的點頭,真誠表達內心的支持與尊重。

 當孩子說話時,要教孩子直視對方的眼睛,可將對方搖擺不定的注意力吸引到交談情境中。眼神的交流,能使雙方的注意力無形中凝聚起來。

 總之,爸媽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引導孩子對話,就能促進口語溝通發展,教出能暢所欲言、充分表達想法的自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