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善用心理學 學習加分
帶孩子建立專屬的評價體系

文‧圖片提供/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2021/5/11)

 前陣子有則網路新聞:一個媽媽覺得自己孩子的字寫得很好看,但都只獲得「甲」,從來得不到「甲上」,讓她有點不開心,上傳孩子作業徵詢網友們意見。

 這件事情很寫實反映了家長對於孩子學習的期待:我們希望孩子表現好,而且還要獲得別人的肯定。身為一名家長,我不否認自己也會有這樣的心情,當孩子被老師肯定,我們心中有種莫名的得意感。

●迎合別人標準沒好處

 可是這樣的心態對於孩子學習沒什麼好處,甚至壞處好像比較多。你想想看,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控制別人的評價標準,如果要透過那個標準,你才知道孩子到底有沒有學會、學好,實在充滿太多不確定性。

 面對主觀性比較高的作業,每個人的標準都不大一樣,所以重要的應該是確保基本學習已經完備,而不是要去迎合別人的標準。即使面對主觀性低的學習,我們也不該去臆測別人的評價是怎樣,因為任何知識點的學習,都該被賦予相當的資源,不應該有分配不均的狀況。

 當孩子學習是為了迎合標準的時候,學習就很容易變調。因為孩子會想要走捷徑,而不是按部就班學習。就好像有時候為了考試得到好分數,家長會讓孩子寫很多測驗卷,熟悉會考的內容。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學到的知識很片段,而且局限在那些考過的部分。

●不要塑造對立撕破臉

 因為沒有後續報導,不知道那位老師後來是否和媽媽溝通,讓她了解評分標準。

 即使老師還是維持自己的評分標準,我覺得也無可厚非,因為評分本來就是很主觀的一件事。有的老師採取嚴格的評分標準,所以錙銖必較;有的則採愛的教育,覺得要多肯定孩子,而不去計較太多小細節。

 身為家長,你可在家長會時公開請問老師的給分標準,以及老師的教育風格。公開詢問可避免孩子被老師標籤化,也能夠讓所有家長都知道老師的風格,可以共同監督老師的教學。

 如果發現老師和你的評價標準差異很大,建議你要先和孩子溝通,理解孩子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學習,以及所獲得的評價。如果孩子自己都覺得學習還沒到位,他是認可老師的評價,那你也真的不需要太計較。

 然而,如果孩子感受到老師的評價標準出了問題,或是嚴重評分不公平。你不妨先和其他家長交流,如果多名家長都有共同疑慮,就可委託家長代表來和老師溝通,儘可能禮尚往來,而不要馬上就撕破臉。

●制定專屬標準來解決

 在家裡可以和孩子討論出專屬的評價系統,讓孩子不至於無所適從,或是因為老師的評價而習得無助感。在制定這個系統時,家長要考慮幾件事情:

˙難度適中:既然自己來制定標準,家長就不要為難孩子。明知他數學不好,卻又把數學的標準訂得特別高。太難或太簡單都不好,最好每隔一段時間,就和孩子一起討論是否要修正標準。

˙避免重點式學習:當標準是針對特定的點,學習很容易就會被局限,所以我不建議這種重點式的學習。應該跳脫考試的框架,以孩子是否具備某些能力來制定標準。比方說,你對孩子國語能力的評價,就不該是會寫多少字,而是孩子是否有足夠的理解及表達能力。

 一個人的表現很容易受到評價標準的影響,我們沒辦法控制外在的評價標準,但我們可以和孩子建立適合他的評價體系。

 合適的評價體系能讓孩子學習少一點挫折,多一點成就感,使孩子更樂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