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老爸實戰錄
當孩子有機會跳級 該跳嗎?

澳洲的中小學學生,每隔幾年就得考一次學能測驗(NAPLAN)。去年有位學者針對某地區高達八萬名學生的NAPLAN成績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每年級年紀最大的學生,平均學能測驗成績會超過年紀最小的學生。
就這樣嗎?不,奇怪的是,學者發現以上的定律不適用於「跳級」的孩子。有些跳級的孩子明明是全班最小的,平均成績竟然比全班最大的學生更高。這些學生占了這八萬名中的大約百分之二,跳級的原因很多,有些是父母刻意讓孩子「跳一級」,早點開始念書。
這是一份很有意思的研究,以臺灣的學制來舉例,今天如果有一個孩子八月底出生,由於年紀小,他的成績可能會是全班偏低的,但如果有一個孩子是十月才出生(更小),父母卻讓他跟著前一屆入學,成績反而變成全班最高?
我想起自己當年在加拿大公立學校念書的第三天,校長就請導師通知,要約見我的父母。
當時我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以為這是一般的程序;當時我們剛移民加拿大,讀過語言學校,在學校裡已修完十二年級的數學(我當時應該上九年級)。結果,我十二年級的數學成績是九十五分。
原來,這間學校的校長看到我雖然是九年級,卻已上完十二年級數學,還拿了高分,因此破例問我的父母,要不要就直接「跳一級」?另一個原因是,我在這所國中已沒辦法再上數學課,必須到高中,那裡才有更高階的數學課給我上。
「跳級?」我父親疑惑的問。我成績雖然好,但並沒天才到可以跳級,這「殊榮」對我們來說實在太突然。
我就這樣提前上了高中,十二月生的我,比班上最小的還小了幾個月,而班上最年長的,可能比我大了一歲多;有些移民過來的延念了一年,所以還有比我老兩三歲的也在班上││我變成所有人眼中的「小弟弟」,那是什麼感覺呢?
我可以體會那份澳洲研究,為什麼「跳級」的孩子在學科上會遠遠超過同儕,那種感覺就是││我知道我比別人年紀小,當然必須比別人更勤勞,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趕上;而那種努力的感覺又特別的美好,因為我知道我已快了別人整整一年,確定自己已超前了所有同齡的人。
一路念上大學、研究所,我身邊的同學越來越強,我也時而覺得自己「追得好辛苦」,但我心中始終覺得「我已超前」而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有了那次「跳級」的經驗,我帶自己孩子的時候,時時試著幫他們找到課外的「跳級項目」,比方說,讓女兒提早學日文。她常說,她的日文老師都是高中才開始學日文,她卻在小學就開始學了││這讓她念起來更起勁,知道自己到了老師的年紀,一定會超越老師。
小了同儕一年、兩年,生理上的確落後,但心理上卻受到莫大的鼓舞!只是,孩子需要有人導引,需要有人時時鼓勵,告訴他們有多麼了不起。只要火一點燃,往後不必再扇,一輩子都不會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