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科學觀
為求知而求知 人生才有價值

朋友是位資深的教授,曾經參加教改多年,最近來訪時,談到現在的教育長吁短嘆。
原來去年疫情緊張,很多在國外讀書的學生都回來「避難」,我們的頂大也盡全力安置,希望他們能留下來,不料國外疫情稍緩後,這些學生又迫不及待的回原校去就讀了,而且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
照理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生命應該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他們為什麼要急著回去呢?結果一個學生說他選的課的授課進度太慢,在國外一堂課的內容,學校要兩三堂課才講完,居然還有同學抱怨老師講太快;另一個學生覺得同學很不用功,上課前不預習,下課後也不複習,他擔心在這樣的環境待久了,自己也變得懶散;還有一個學生說,他本來想藉這個機會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將來一起創業。但他參加幾次系上的活動後很失望,同學沒什麼大志,談起想賺大錢卻不想冒險、想成功卻不想吃苦,也搞不清楚職業(job)、事業(career)和志業(calling)的差別;第四個說,臺灣的假放得比較多,連續假期也多,一學期沒學到什麼就過去了。美國最大的假期││耶誕節,也只放一天而已。朋友聽了很擔心臺灣年輕人未來的競爭力,所以就來找我談談。
這種現象的確令人憂心,我想起被封聖的英國學者,也是天主教樞機John Henry Newman說:「為了進哈佛而進哈佛,和因為對知識的渴望而進哈佛是兩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離開哈佛的一瞬間便結束了,而後者的人生在離開哈佛後才開始。」許多大學生對知識的態度,是不是從小被不停的考試給弄壞了呢?
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說,樹種下去不要一直挖起來看長根了沒有,樹被干擾,無法好好生長就會死掉,我們的段考就等於每個月把樹挖起來看學生學到了多少。其實,每個孩子開竅的早晚不一樣,在小學的階段不適合每個月考,開竅晚的孩子考不好所帶來的羞辱和自信心喪失,是孩子一生的痛。
最近核磁共振研究,更發現學生在答錯時,大腦各部位的活化區域比答對時多。立即回饋錯誤是幫助學習最好的方式,犯錯本來就是學習的過程,完全不用體罰。
至於學生不預習,迫使老師放慢教學速度,這原因是音波像一陣風,消失後就無影蹤,訊息如果沒有架構(schema)來放置進來的訊息,它很快會流失;預習就是建立這個架構,所以它對學習很重要。
不預習也不複習,的確是許多學生的通病。我想起自己當年念書時也是這樣,但到了國外,發現這樣的學習方式很容易被當掉,馬上就改過來了。
或許這次訪問生的「快閃」是一個警惕,學生的這種學習態度不改,以後在國際上恐怕難以競爭。
正確的求知態度要從小培養,既然許多大腦的研究都指出「犯錯是學習最快的方法」,老師和家長就不須處罰孩子的錯,更不可少一分打一下。只有把考試的汙名化除掉,孩子才能像教育家Newman說的,為求知而求知,他的人生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