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頻道
憂鬱症不可怕 早期發現早改善

留心孩子情緒,如易煩躁不安、抱怨易怒,經常哭泣,應及早陪伴他尋求幫助。
根據國內外大型統計,在青春期的前期(十三到十六歲),大約有百分之二的青少年易罹患憂鬱症,男女比例差別不大;到青春期後期(十七到二十歲)則增加到百分之四;男女生比例則擴大為「一比二」,接近成人憂鬱症的比率。
甚至有研究指出,約百分之二十的青少年,曾出現貶低自己的想法,更有高達百分之四十的青少年,曾出現明顯的憂鬱情緒。
除了高比例的自殺企圖及自殺死亡率之外,憂鬱症也易造成青少年在學業、交友、家庭方面的負面影響,未來有較高機率發生下列問題:人際關係疏遠、工作職涯發展障礙、酒精和藥物濫用,且更容易罹患其他嚴重精神疾病等。
因此,父母及老師如何能在兒童時期或是青少年開始出現憂鬱症狀時及早發現,降低症狀演變成憂鬱症的可能性,成為預防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症最重要的課題。
在孩子年紀較小時,由於口語表達能力未成熟,孩子無法描述和說明情緒及感受,常會以行為表達情緒。
早期憂鬱症狀,易被家長誤認是高敏感、叛逆不服教養、遇到挫折亂發脾氣、抗壓性弱逃避,卻忽略了這些行為表現可能是憂鬱症的初期病徵。
較典型的症狀
判斷兒童或青少年是否憂鬱,會考量症狀出現頻率、持續時間及嚴重程度。以下為較典型憂鬱症狀:
‧學齡前兒童:無精打采、對玩樂沒興趣、容易且頻繁的哭鬧。
‧小學階段兒童:無精打采、悶悶不樂;比平常更焦躁易怒;看起來悲傷;易沮喪;抱怨很煩悶、無聊;疏遠家人和朋友;突然不交作業;有些會常談到死亡相關話題。
‧青少年階段:衝撞權威、拒學、蹺課,隨時看起來疲倦、失眠;不再從事喜愛的活動與興趣;從事衝動性高、危險的行為,例如抽菸、好奇而開始使用毒品,或頻繁的傷害自己(可能在大腿或其他比較不明顯處,而不是在手腕上);明白表示有自殺想法。
留心生活細節
家長也可從生活細節留心,觀察孩子是否出現憂鬱症狀:
‧生活作息方面:飲食習慣突然改變(食欲突然變差或變大,甚至是暴食或厭食)、體重突然改變(減輕或增加明顯),以及睡眠習慣突然改變(失眠或嗜睡)。
‧生理反應方面:經常抱怨身體不適,例如疲倦、頭痛、胸悶、肌肉痠痛,或腸胃不舒服等。
‧課業表現方面:學業成績下滑,且常常請假或是開始拒學、蹺課。
‧人際關係方面:人際關係變差、社交退縮、少與別人溝通、沒有歸屬感,以及與同儕及父母親的衝突明顯增加。
‧活動力及專注力方面:對曾經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整天無精打采、容易厭倦、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常猶豫不決。
‧情緒方面:情緒起伏較大,一方面容易煩躁不安、抱怨易怒、哭泣,另一方面可能出現內疚、自責或對感情麻木冷漠的感覺。
‧自我認知方面:覺得自己沒有用、不受重視、對未來絕望。
‧傾向讓自己陷於危險的情況:高破壞力、從事冒險的行為、經常想到死亡或傷害自己、濫用酒精或藥物。
當兒童或青少年出現憂鬱症狀時,應了解他們並非是懦弱或具有性格缺陷,因為心理疾病成因是集合複雜的遺傳、生理、教養及其他環境因素交錯所形成。
此外,像是突發性的天災人禍和疾病等,也都是憂鬱症的致病因素。照護者應儘快至兒童及青少年的身心科專業醫療單位進行評估診斷,配合專業的心理諮商或藥物治療計畫,以理解、包容和耐心的態度陪伴孩子度過低潮,定能邁向康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