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親子間不再各說各話

文/劉容襄(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博士、兼任助理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1/4/1)

 你曾有這樣的經驗嗎?準備好了飯菜,在餐桌旁對著書房喊:「快來吃飯!」但書房裡毫無回應。

 當你扯破了嗓子再喊時,才傳出不耐煩的聲音:「等一下啦!」

 為什麼要等一下,因為孩子正在「戰場」上;什麼戰場,當然是電玩上激烈的「戰場」。

對話重點大不同

 這情況經常在許多家庭中重複上演,演出一場親子間各說各話、平行語言的生活劇。

 家長可能會心有不服:「我要孩子吃飯有錯嗎?」當然沒錯,不過家長關心的是熱騰騰的飯菜要涼了,至於孩子在意的是突然離線,會被隊友唾棄,所以家長談的是健康,孩子談的是同儕友誼。

 親子間雖常在同一個情境中,卻未必說的是同一件事,在數位時代下這情況尤其常見。

 延續上述相仿的故事,我常追問家長,你知道孩子玩哪種電玩嗎?

 家長多半回答:「就是打打殺殺的呀……」

 「電玩幾乎都是這樣,你可以說得再明確一點嗎?」我追問。

 「就是那些很複雜的畫面,看得我眼花撩亂、頭暈目眩的那種……」家長回應。

 聽到這裡,通常我就不再勉強追問下去,免得我也聽得頭暈目眩。

 簡單來說,家長就是不知道孩子在玩什麼遊戲。至於為什麼要知道孩子在玩什麼,原因無他,不粗略的知道遊戲內容,就難以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與他聊天。

傾聽孩子的心聲

 我常會請家長們填一份紀錄單,記錄家裡在使用數位裝置的實際情況與使用感受,觀察時間維持一個星期。我稱它為我們家的數位生活基本樣貌。

 別小看這一份自我檢視紀錄,它不僅讓家長仔細而認真的記錄家人使用數位裝置的時機、時間與內容,也讓彼此在詢問與對話中,更了解家人為什麼會想要使用和他的感受。

 使用的動機,以及使用當下與之後的感受——這是在數位時代下,對孩子「重要」但「不容易說出」的話。它的重要性,是因為與孩子發展上的需求相關,例如:學齡期的孩子正在練習與同儕相處,以逐漸發展往後的社交能力,而數位遊戲的「組間對戰」,正好讓孩子利用遊戲來練習與其他人團隊合作、溝通協調,並期待最後能達成任務。

 不過,這複雜的發展需求的想法,卻不是這年齡的孩子足以說得清楚的,更不會是家長接受他玩電玩遊戲的理由。

 因此,使用數位紀錄單的詢問方式,便提供了一種親子間可以聊天的平臺,讓孩子試著說出:

  • 想使用數位媒介的哪個內容?
  • 為什麼想要使用這個內容?
  • 當我使用這些內容的感受?

 這三個基本問題,不在藉機會打聽孩子是否偷玩或隱瞞什麼,而在平和的聽聽孩子的真實想法與感受,以提供家長更理解孩子與同儕間常聊到的數位內容,不論是數位遊戲、社交軟體或影音平臺,並進一步溝通與訂立符合實際情境的使用規則。

 家長或許該意識到,數位時代目前看來是個不可逆的趨勢,即使這趨勢帶來不少焦慮,而焦慮多半來自於陌生,透過真實的理解可以降低陌生,更往減低焦慮的方向走去。

 要「理解」數位時代下的孩子,先聽聽從他們口中說出的「數位時代」,將會是讓親子間談同一件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