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理解包容從心開始
理財教育從零用錢開始

文/陳美儒 圖/達志影像 (2021/3/18)

 「我女兒最近一直吵,說同學都有提款卡,要我幫她辦一張。才小學五年級就隨身帶卡走,多誇張啊!」在保險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的李媽媽很不以為然。

 「我每星期都給國小三年級的兒子兩百塊零用錢,現在他竟然還嫌少,說同學的零用錢都比他多。他不跟別人比成績、比排名,就只會比零用錢!」氣噗噗訴苦的是全職媽媽周太太。

 「你們也不必為孩子的零用錢煩惱。我都規定:幫忙做家事或跑腿才給小費,考試一百分就有一百塊錢。這麼一來,孩子自然會用功也願意做事!」專攻會計、留學回來在一所私立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的廖媽媽,是這讀書會裡最年輕的,她的一對雙胞胎孩子才國小一年級。

 究竟孩子多大要給零用錢?要不要提出規定?該給多少才恰當呢?

 讓孩子認識金錢,明白金錢在生活上的用途和意義,是成長中很重要的理財教育,尤其要建立人心對金錢追求和運用的正確價值觀。

 通常小孩進入小學後,由於群體生活人際關係的拓寬,在和同學交往中,凡事不免會互相比較,欲望也就相對增加。爸媽在這時開始定時適量的給孩子零用錢,不失為好時機。可以先讓孩子了解家庭經濟收支狀況,再一起來「預算」零用錢。這麼一來,孩子多少會明白爸媽是多麼辛苦工作養家,對家庭更有參與感,也間接培養出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

 我並不反對父母以高分數、好成績或做家事來和孩子訂金錢契約,不過採用這個方法時一定要特別小心;不然孩子變成「用錢才叫得動」、「給錢才肯讀書」時,豈不是教出勢利、愛錢的「小麻煩」!

 不管是成年人或小孩,多半不會珍惜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同樣的,父母錢再多也絕對不要讓孩子予取予求,否則養成一見喜歡的東西就非買不可的習慣,原本純真的心就被金錢扭曲了。

 曾有位媽媽對我感嘆:「我女兒才念幼兒園大班,竟然就對我說:『媽,過年的紅包我要自己收,你不要再幫我保管了。』」

 我告訴她這是可喜的事。因為表示小小年紀的她對錢已經有了概念。不如帶女兒到郵局開戶,教她把錢累積保存起來,並讓她接觸「利息」、「投資」的概念,這也是很好的機會教育。

 教孩子存錢是件好事,不過,讓孩子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適量的花用,更是重要的生活教育。

 在我一兒一女年幼時,上街購物會讓他們帶自己的「私房錢」,視去的地點決定要帶多少錢出門。在他們自由選購時,我不加干涉。此時即可發現姐弟二人手拿紙筆,忙著計算和考慮再三,想到要花自己的錢,他們購物就沒那麼衝動了。

 錢多錢少與一個人是否快樂,能否活得自在、自信,並沒絕對的關係。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讓孩子從小了解金錢的本質,知道如何積存,也明白如何善用,長大後才有能力掌握金錢,而不至於被金錢收買或受它驅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