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心理學 學習加分
記性好就該背多分嗎?

幾位大學的系主任在這學期開始的時候,共筆寫了一篇社論鼓勵學生,大意是希望高中生能夠掌握時間,加深、加廣的學習,以利未來銜接進入大學的學習。這篇文章最後提到,高中生的記憶力好,生活單純,是很適合學習的階段。
人類對於事件記憶的高峰確實是在接近二十歲的年紀,但是現代的學習形態,可不是依靠背誦、記下就可以處理的。
以前的人因為沒有先進的設備,加上需要處理的訊息量不大,把所有的訊息都想辦法背下來不難。但這件事情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已不大可行。此外,如今有那麼多可以協助記憶的設備,都可以幫助大腦記下繁瑣的訊息。
重新思考記憶用途
雖然記憶對現代人的功用和過去已大不同,但不表示我們就可以不需要記憶了,只是必須重新思考,到底要把哪些任務託付給記憶。
簡單來說,我們要善用語義記憶,也就是口語說的知識、智慧。「語義記憶」有別於「事件記憶」,是比較不會受到年齡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一旦形成了,就能夠保存比較長久的一段時間。
那麼,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要怎樣把知識從「事件記憶」轉變為「語義記憶」呢?
其實,就是老師們一直喜歡強調的,要能夠融會貫通,把這些新的訊息與自己既有的知識體系發生關係,並且知道該怎麼去運用。
以元素週期表為例子,要能夠形成語義記憶,就不該只是很會用口訣,把整個週期表死背下來,而是能清楚知道,為什麼週期表會是這樣構成的,甚至在遺忘了其中一兩個元素時,可依據對元素表的語義記憶,來回想起那一兩個遺漏的元素。
如果以現在很風行的「寫程式」為例子,語義記憶的展現,是在於能夠知道程式該怎麼寫,該用哪些語法、參數的設定,而不一定表示不需要參考任何資料,就可以寫完複雜的程式。
與其花太多時間及資源去顧好自己的事件記憶,還不如建構一個強大的語義記憶,會更符合這個時代的需求。畢竟人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花太多時間去背誦,就沒有時間可以去做其他事情,這樣太可惜了。
如何善用記憶資源?
如果孩子可以多接觸廣泛的知識範疇,對他們來說是好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用了過於狹隘的觀點去看待不同的知識範疇,很有可能會錯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只要不是走馬看花式的接觸,對孩子都有幫助。當然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在多元接觸的同時,可以去思考和自己既有的語義記憶,能夠產生什麼樣的關聯性,甚至可激發孩子去思考問題,再想辦法自己去找出答案。
畢竟,在孩子未來生活的時代,必須能夠活用知識,而不是把知識背出來,否則孩子就連基本的人工智慧系統都比不上了。
在這個人工智慧系統日趨智慧的此時,家長不該限縮認為就該先把基礎打好,以為「先求有再求好」,否則拚了命去追求,也只會徒勞無功。
父母有責任幫孩子做一些篩選,甚至該鼓勵孩子不要被考試制度綁架,一味追求「背多分」,而該為了追逐自己的興趣與喜好而努力。老實說,能夠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比起具備學科的基礎知識更加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