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在生活情境中培養正向思維

文/黃美鴻(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及新竹市教育處聘用督學) 圖/達志影像 (2020/11/8)

親子同逛大賣場或超市時,可以互相討論,發現彼此喜好。

 星期日下午,我和兩個孫子約好祖孫三人說故事比賽。只見九歲的大孫和四歲小孫摩拳擦掌,「故事冠軍達人」儼然非他們莫屬!我首先說了一個「父子騎驢」的寓言故事;接下來,大孫說了一個格林童話《小紅帽》;小孫不甘示弱的說一個他常聽的安徒生童話《醜小鴨》,但小孫說到一半突然忘記,猛搔頭,還急得掉下眼淚。當下大孫馬上幫他接話解危,讓小孫破涕為笑,繼續順暢的說完故事。

 在評論輸贏時,大孫竟推荐小孫為第一名,並獲得一個新「儲蓄筒」當獎品。事後我好奇的問大孫:「為什麼把冠軍寶座讓給弟弟?」 他回答:「奶奶,你不是常常告訴我,看到別人遇到挫折,要熱情伸出援手,並找出方法和他一起迎接挑戰?我是哥哥,看到弟弟有困難,當然義不容辭,要全力協助他解決問題。」

 我當時發自內心,被大孫勇於犧牲自我、「成就和鼓勵」弟弟的義舉所感動,也驚奇孩子的「正向思維」竟來自日常生活中細水長流教導的累積。

 回溯成長歷程,發現孩子的學習可以很簡單,「生活學習」就是最好的教材。許多爸媽常為孩子的學習傷透腦筋,甚至不惜花費大把鈔票買許多教材回家,忘記最好的學習在生活裡。透過瑣碎的小事,就能培養孩子正向思維的發展。

借力使力不費力

 爸爸媽媽可以運用繪本、寓言故事、影片欣賞等引發孩子的對話或討論,在孩子內心建立正向觀念,且可藉由美國「水平思考」大師狄波諾所提出的「PMI創意思考法」,讓孩子用這三種面向的思考方式來判斷或定義眼前的事情或行為:一、P(plus,正向):這件事情或行為好在哪裡?二、M(minus,負向):這件事情或行為不好的地方在哪裡?三、I( Interesting ,有趣):這件事情或行為有趣的點是什麼?

 藉由三種思考方式,引導孩子從不同角度理解書中、影片中出現的某個行為或事件,建立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安排旅遊多體驗

 適時安排家庭旅遊,多接近大自然。爸媽可和孩子一起規畫,共同蒐集目的地相關資訊。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遊可以豐富一個人的生命,旅程不管是短程、遠程、當日來回或長期停留,大人皆可觀察到孩子在生活中對不同人、事、物的反應,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透過體驗擴展視野。

逛街培養自制力

 就連和孩子一起去逛街,商店裡琳琅滿目的各式商品,有些是生活中常見的,有些是陌生的,皆可成為爸媽教導孩子生活知識的重要媒介。當孩子面對諸多誘惑時,更可建構出孩子的自制力與正確的價值觀。

 不管是在大賣場、傳統市場,還是百貨公司,親子在找尋商品時可以互相討論,啟發孩子尋找答案的能力,在過程中還可以發現彼此的喜好。

 總之,在現實生活情境中要做到心平氣和面對每件事並不容易,但可透過改變思考模式,使事情朝正向發展。我們希望孩子能以「我要!我願意!我想再試試看!」的正向思維,熱情的面對生命,並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需要「時間和耐心」,也是孩子面對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