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善用心理學 學習加分
培養探索力 別讓孩子成為厭世代

文‧圖片提供/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2020/9/22)

在鼓勵孩子嘗試之外,有時也可挑一些覺得孩子會不喜歡的項目讓他試試。

 新課綱施行進入第二個年頭,前些時候教育部長的發言,讓我印象深刻,他說:「選了後發現自己不喜歡,那就對了!」意思是,現在發現對某領域不如想像的喜愛,總比大學選錯系懊悔來得好。

 我覺得這是新課綱很重要的精神,不是只探索喜歡什麼,也要從探索過程中發現不喜歡什麼。
身為父母的我們,很多時候在鼓勵孩子嘗試時,往往都會說:「你又沒試過,怎麼知道自己會不喜歡?」這句話往往伴隨的前提是,大人認為準備的對孩子有幫助,或認為是孩子應該喜歡的事物。

 如果孩子如預期的喜歡這項嘗試,那很好。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孩子不是真的喜歡,或是明確告訴你不喜歡,接下來你會怎麼想呢?

 可能你會有點感嘆,覺得孩子不懂事,不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是好的。

明確分辨喜不喜歡

 探索最重要的目的,是更認識自己。要達到這個目的有兩條路徑,一條就是找到自己喜歡什麼,另一條就是找到自己不喜歡什麼。我們往往只走了第一條路,而沒有走第二條。

 所以,你在鼓勵孩子嘗試時,不要只挑那些你覺得孩子喜歡的、覺得適合孩子的。要挑一些你覺得孩子會不喜歡的,或是你不喜歡的。因為,孩子「沒有喜歡」一件事情,和他「不喜歡」一件事情,意義不大一樣。

 「沒有喜歡」的事情,還有可能透過一些強化、制約的方式,來提升興趣。但如果事情是孩子「不喜歡」的,學習過程必定更加艱辛,且失敗機率很高。

 在孩子發現自己不喜歡一件事情時,你可以設法了解孩子不喜歡的原因;有時孩子不喜歡的是一些不重要的、還可以改變的因素,例如上課時間太長之類的。

 像我家老二之前上的英文班,一次要上三個小時,雖然中間會下課休息兩次,但他就是覺得時間太長。現在換一次上兩小時的英文班,他就比較願意接受了。換句話說,認真面對孩子的感受,仍然有機會改變孩子原本認知的喜好。

 相對的,當孩子喜歡一件事情的時候,你也別開心得太早。同樣要花點時間去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喜歡,是因為這件事情是別人期待他能夠做到的,還是他做這件事感到愉悅。幫助孩子釐清這兩者的差異,也有助於孩子找到真正喜歡的事物。

多給孩子探索空間

 在我們的社會中,放棄、逃避不是主流價值,特別是當你鄙棄的是大家認可的價值觀。但如果連不喜歡的都不能大聲說「我不喜歡」,或說明不喜歡的原因,那也太鬱悶了。

 必須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孩子可能會養成「習得無助」的感覺,會認為自己的喜好對大人來說一點也不重要。於是,孩子會停止探索,任由其他人幫他安排自己的「喜好」。現在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就是這種惡性循環下的產物。

 如果你不喜歡孩子也成為這樣的「厭」世代,就鼓勵他們認真探索,從過程中檢視喜好,而不要只在意最終結果。透過探索過程,孩子不僅可找到最喜歡的事物,也能夠知道面對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時,他可以怎樣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