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經營 融入戴明管理十四要點

戴明品質哲學最廣為人知的,除了前述的「淵博知識體系」外,就是後來成為「全面品質管理」發展基礎的「管理十四要點」。這些本於「性善論」與「合作觀」的管理理論,其實也是一種「人生哲學」,產官學都能一體適用,藉以轉型提升。
新課綱教改工程中,教師無疑是最關鍵的人,因為學生和家長所感受到的課綱,就是由教師詮釋與實踐的。他們既要擔任第一線的生產、作業與品檢員;還要扮演中層規畫、設計的經理角色;而對於自己擔任導師的班級,又是經營者與領導者,其辛苦可想而知。
面對「課程發展」、「教學創新」、「班級經營」等多重又艱鉅的任務,鼓勵教師以「戴明管理十四要點」來創新教育。
1.建立堅定目標
學生在校生活通常都以段考為目標,然而考試不是所有學生的強項,成績也不會是所有學生的目標,師生應共創班級願景,為全班匯聚更多前進動力。
2.採用新哲學
學校一向信奉指揮、控制、管理的哲學,認為是讓學生「成績好、品行好」的不二法門。戴明則主張人人天生有自我向上的本質,教師應該不斷改善環境、創造機會,學生就會有好表現。
3.停止依賴大量檢驗
好品質是領導出來的,不是靠檢查;學生的學力也是教與學所共創,不是靠考試。當系統呈現穩定狀態時,重複的大量檢驗沒有意義;如果課程教學一成不變,不用考就知道哪些學生考得好。戴明認為八成五的問題都來自系統,想讓全班成績大幅提升,應該往上游去改善系統(課程和教學),而不是只在下游檢查與剔除。
4.不以價格為採購依據
一般企業會任由供應商削價競爭,然後以低價採購來獲利。戴明主張應該把供應商納入系統,透過長期合作降低變異,才能創造長遠利益。一個班級也有許多協力團體,包括行政團隊、班親會、故事媽媽等,教師必須長期經營,讓彼此深度了解,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5.持續改善生產與服務
「製造業」的觀念是,顧客想要什麼,我就製造什麼;而「品牌業」是要一直超越顧客的需求。以前「課程標準」的時代,教育比較像「照著做」的製造業;而新課綱概念須由教師詮釋與實踐,所以要比照「品牌業」,不斷改善課程與教學。
6.建立在職教育體系
戴明鼓勵企業要有一套終身學習體系,幫助各層級員工成長。而學校課表進行的是「學校層級的課程」,但每個班級、學生都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教師可再規畫「班級層次的課程」、「學生個人學習」的體系以互補。
7.以領導代替監督
戴明主張人人天生有自我向上的本質,所以大部分人需要的是舞臺與機會,而不是監視與督促。新課綱帶給教師更多的教學自主權,所以更有機會實施多元和創新課程,給學生更多的可能。
8.不要用恐懼領導
如果學生對教師有恐懼,教師就看不到學生真正的「言行」,也看不到班級真正的問題,班級經營就會迷失方向。
9.打破部門間的藩籬
競爭容易造成分裂,戴明認為合作會創造更大的成就。然而真正的合作不容易,每到整潔活動時間,我們就看到「分工不合作」的現象,每個人都「掃完了」,但環境就是不乾淨。教師除了揭示整潔工作的終極目標外,平常課堂就要透過小組討論、分組合作學習等,培養學生合作的意願與能力。
10.拋棄標語與任意目標
運用大數據統計或其他工具,長期觀察學生真正的問題,以適切的方法助他進步,才是學生需要的。制式、空泛的標語和口號,或者任意訂目標,如果學生做不到,只會徒增沮喪;如果學生做得到,那根本就不需要。
11.取消員工的責任配額
戴明最反對靠操控員工來激發員工的好表現,我們對學生更要去除這些數字至上、目標管理的觀念。達成績效的方式有千百種,不應犧牲學習意願與動力去換取。
12.去除員工自尊障礙
教師沒有獎金、沒有升遷,但從任教的第一天起,每個人都會想把學生教好。所以戴明說,人人都會想以自己的工作為榮。學生也是,每個人都想樂在學習,教師的職責就是要幫學生去除學習與成長的障礙。
13.鼓勵自我改善
改善是比原來更好,所以是一種創新;而創新是一種探索與冒險,可能出差錯或帶來麻煩。教師想鼓勵學生不斷自我改善與創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容錯」的空間,這樣學生才可安全自在的嘗試、學習與向上。
14.採取行動完成轉型
實踐新課綱,就是教師與班級的轉型。「校訂課程發展」提升教師設計課程能力,也提供學生更多自我探索機會。
「素養導向教學」則導出更多元的評量,與更深度豐富的學習。師生會有新關係,教室會有新風景。
「成就每一個學生」是新課綱願景,也是教育的普世價值,如何達成?我們需要兼具「人本」與「效能」的作法,跨域的戴明品質哲學,或許可以打開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