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AI應用 國研院啟動高效能開發平臺
全中運開幕4/19登場 4/3線上限量索票
第7屆青少年諮詢會 選出14名代表為學生發聲
公費留考簡章 六月下旬公告
北市「鮮奶週報」4/14上路 逾18萬學童受惠
衛福部表揚184名社工 林萬億獲特殊貢獻獎
北市將改善國高中學生置物櫃 預計三年六億經費
竹市托嬰中心照顧不當 勒令停業
已經超過聿庭和弟弟該睡覺的時間,兩姐弟卻嚷著睡不著。媽媽為了讓他們早點入睡,走進他們的房間,躺在床中央隔開兩人,他們卻你來我往的發出怪聲,又嘻嘻哈哈的玩開了。媽媽每晚都這樣折騰很久,常累得睡著。想讓妻子在孩子睡著後可以休息,或夫妻有時間談天,聿庭的爸爸在妻子照料孩子時做家事;但孩子越大他越失落,感覺下班回家還要做家事,家人卻吃過晚飯就「消失」,房間裡的快樂氛圍很少能參與,怒氣逐漸累積,忍不住時就進房裡罵人,有時還故意把家事擺著,表示無聲的抗議。夫妻因無法融入及缺乏親密感爭吵好幾回,情況卻沒改善,一直消耗親密關係。孩子無法解決家庭問題夫妻兩人關係穩定平靜時,足以承載壓力;
後疫情時代,教師和學生偶爾也須遠距教學或混成教學(部分實體,部分遠距)。這過程要培養充分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要熟悉 Google meet 這類平時較少接觸的視訊溝通軟體,以同步遠距學習。有些教師也運用互動白板、互動式測驗的軟體,促進與學生的遠距互動。學習中,師生互動和同儕互動對學習動機有關鍵的影響。世界各國觀察疫情下的教學,發現如果缺乏適切的互動,遠距教學可能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動機;而適
知名記者作家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曾在他的暢銷書《跨能致勝》(Range),提出顛覆傳統的理論。現代教育的宗旨是磨鍊出「專家」,最好讓孩子從國高中開始鑽研某種熱門技能或語言,上大學也選有競爭力的科系就讀。這樣沒錯,因為不少人大學還沒畢業,就獲得大公司的工作,研究調查也顯示,這些「學有專精」的年輕人,就業後的薪水比一般畢業生高;相較之下,算不上學有專精或選校不選系的人,
暑假到了,父母心頭再度浮現憂慮的聲音。「怎麼辦?手機黏在孩子手上了!」「到底要不要在出門上班前就給它斷線哪?」「他們兄弟兩人又要搶電腦了!」「孩子和他爸一直盯著螢幕,我氣得快爆炸了……」這條每年周而復始的苦惱循環回路,該到何處找解鈴人呢?說實在的,確實沒有特效祕方,不過,今年暑假倒可以試試一件事──讓孩子在3C協助下,帶全家趴趴走。我有一門「編織幸福家」親職工作坊的課程,是
前年三月中,紐約教育局下令公立學校「停課不停學」,改成線上教學,線上教學從此成為常態,如何讓網路教學有效,也成為教育界近年的熱門話題。預錄課無互動效果最差討論如何讓網路教學奏效前,必須了解人類如何學習。俄國心理學家維果斯基(Lev Vygotsky)提出至今仍極具影響力的學習互動理論:學習要有效,一定要有互動,因為知識建構在一次次彼此交流中,須經過提問│解釋│回答,才能進入
孩子放暑假了!你準備讓他怎麼過這兩個月?如果不幫忙安排,他可能只想「睡覺睡到自然醒,電動打到手抽筋」。有一派家長為避免孩子虛度光陰,於是用營隊、才藝課填滿他的時間。明明是暑假,卻好像比平日更忙。我的建議是:沒有完美的計畫,只有適合自己的計畫。因此,適合孩子,符合人性的安排就是好的暑假計畫。有些孩子覺得暑假計畫是爸媽硬給的,不是他想要的,難免有點意興闌珊,有些爸媽可能又說「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以前都沒你這麼好命」之類的話,不大能發揮正向引導的作用。該怎麼處理比較好呢?把它「遊戲化」!是商量不是命令首先,要和孩子討論制定暑假計畫的目標,千萬不要排滿才藝補習,或
「平常會使用搜尋引擎查資料的人,請舉手。」參加我這場講座的人,包含剛走進會場還沒坐定的,幾乎都舉手了。對我們來說,利用網路搜尋引擎查資料,早已是家常便飯。於是,我會再詢問大家一件事情。「搜尋引擎通常能找到數以百計的資料。瀏覽完第一頁,還會看下一個頁面的,請繼續舉手。」這時,將近一半的人放下了手,我再追問:有人會看第三頁、第四頁……?依據我的經驗,如果有人表示會繼續看第五頁,就能讓其他人驚呼
利用網路遠距工作或上課,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日常。小時候如果盯著電視或電腦螢幕看太久,總會被父母叮囑要讓眼睛休息一下,甚至限制每天使用電腦的時間。而如今,當盯著電腦螢幕有了「正當的理由」後,大家似乎也就百無禁忌的使用3C產品了。最近門診,有個心急如焚的母親帶著讀小學的孩子來找我。原來是小朋友晚上看電視,看著看著突然全身抽筋,口吐白沫,失去意識。因為小朋友牙關緊閉,慌張的媽媽趕忙拿條毛巾塞他嘴裡
暑假將至,你打算把孩子送去安親班,還是讓他參加各種夏令營隊?又或者你和孩子有其他規畫?每個家庭狀況不一樣,只要確保孩子不會整天和3C產品黏在一起,都不算糟糕的做法。但如果你希望孩子利用這段沒有課業壓力的時間,藉由某一些探索更加認識自己,那就該好好規畫一番了。以喜好作為切入點相較於教師,父母在引導孩子這方面存在劣勢,所以,你不大可能要求孩子做一些他沒興趣的事情。因此,不妨想想孩子對什
最近有一本討論度甚高的新書《Future Tense》(臺灣尚未翻譯出版,暫譯《未來不焦慮》),作者是在美國紐約任教的神經心理學者丹妮絲( Tracy Dennis-Tiwary)。丹妮絲教授說,現代人從小就「壓力山大」,造成人人心中充滿焦慮(anxiety),不過,她提出新論點:「最大的問題並非焦慮,而是大家都忙著『降低焦慮』。」舉個例子。孩子回到家,功課好難,下週又要期中考了,壓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