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AI應用 國研院啟動高效能開發平臺
全中運開幕4/19登場 4/3線上限量索票
第7屆青少年諮詢會 選出14名代表為學生發聲
公費留考簡章 六月下旬公告
北市「鮮奶週報」4/14上路 逾18萬學童受惠
衛福部表揚184名社工 林萬億獲特殊貢獻獎
北市將改善國高中學生置物櫃 預計三年六億經費
竹市托嬰中心照顧不當 勒令停業
五年前,塞勒教授因提出「推力」(Nudge)的概念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所謂的推力,就是利用改變情境,讓人在直覺和習慣的引導下,做出符合期待的行為。比方說,如果某國政府希望人民捐贈器官,可考慮在器官捐贈的文件預設「簽名等同於願意捐贈器官」,不想捐贈的人要特別註明。只是更動文件的幾句話,就可能大幅提高人民器官捐贈比例。因為推力不涉及外在的獎賞,也就不會有先前談到獎賞可能引發的問題。但
只要「接觸」國外的消息,必能拓展視野!無論是「聽」遠在他鄉的親朋好友說生活大小事,或是「看」臉書( Facebook)、IG( Instagram )等各種平臺上網友交流的所見所聞。但是,讀《國語日報》第三版國際版的文章,不但可以拓展視野,還有許多「閱讀」的樂趣。為什麼?因為這個版面有許多特點。請大家翻翻手中的《國語日報》,或讀我拿來作為說明範例的兩個《國語日報》國際版的文章標題,
愛美是人的天性。據行政院二○一六年「高齡者消費意識、行為及需求調查」,五十五歲以上國人最常購買的商品或服務,「服飾」排在「食品」和「家用用品」後,位列第三,可見服裝是年長者重視的日常生活事項。研究也顯示,中高齡女性多希望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不愛老氣穿著;心理上,年長者會講究美觀,以滿足內在需求。然而,除了穿得美麗得體以外,長者生理狀態和年輕人不同,譬如:身體較僵硬,柔軟度較低,新陳代謝速
我在書報、網路和各種新媒體上,屢屢談到打破「零食文化」的重要,期許大人不要用垃圾食物來獎勵或打發孩子,下一代才能有更健康的身體與心靈。零食成分中,讓我擔心的不只是精製糖,更是那些化學添加物,包括色素、香精、不好的油脂,皆可能造成更多過敏兒,也讓孩子出現情緒問題。其實,不僅兒童遭這些化學物質危害。過去三十年來,各項研究也證實成年人吃加工食品,包括各種糖果、加工麵包、糕點餅乾等,不但造成肥胖問
在傳統醫學領域中,四季都有相對應的元素。「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秋天主管金──秋天時,落葉紛紛,萬物收藏,古人認為其中有肅殺的意味,就如同金屬兵器被用於戰爭的感覺似的。而秋天還主管乾燥類型的疾病,例如氣管不舒服、乾咳等病徵。臺灣是海島型氣候,沒有明顯的乾季,但是在中醫發祥地中原,一到秋天,就可能有從大漠飄來的乾燥氣團,夾帶許多沙塵,引起呼吸道不適,可能也因此產生這樣的關聯。說
我的母親今年七十六歲。幾年前,母親走路時總覺得腳後跟疼痛,去醫院檢查,發現是腳底長骨刺造成的。曾經動念請醫師開刀處理腳後跟骨刺,但母親其實不想開刀,只想藉止痛藥減輕與骨刺共存的痛苦,她漸漸不喜歡出門,即使陪她出遊,也無法走太遠。於是我思考如何藉外部輔助,減輕母親的不適。針對腳底骨刺,醫師的建議是穿材質較軟,鞋底稍厚的鞋子,以降低走路時鞋底對骨刺產生的反向壓迫力量,舒緩腳底的壓力。我因此展開
新冠肺炎疫情一波波來襲,打亂了孩子的學校生活。雖然政府逐步放寬防疫措施,但每天仍有高達三四萬的確診病例,學子仍須適應遠距課程和實體課程隨時可能切換的現況,不斷彈性調整,以跟上快速的變化。在這段防疫時間,我們越來越清楚:遠距有遠距的好處,實體有實體的好處,但也或許正是在這段期間,我們才發現教育其實不限於課室內或線上課程,孩子可以有很多不一樣的學習方式,父母也看到平時無從親見的孩子學習狀態與學
好一陣子沒檢查牙齒,想趁有空檔的時候找牙醫看看。不過,隨便一家牙醫診所都門庭若市,即使打電話預約,也得等上十天半個月。不僅如此,賣場裡琳琅滿目的牙膏與口腔清潔用品,還有各種廠牌和款式的電動牙刷,在在顯示現代人對口腔衛生的重視。牙齒作為消化道的「天下第一關」,可說是當之無愧。大家那麼重視口腔與牙齒衛生,推究原因,可能是擔心年老的時候,視茫茫,齒牙動搖,沒辦法盡情享受美食吧!其實,除了牙齒以外
臺灣人口老化的速度,在全世界算極為快速,在亞洲國家中僅次於日本。國家發展委員會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超高齡社會」的定義: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百分之二十以上,推估臺灣將在二○二五年達到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超過六十五歲。超高齡社會即將成形,可見幾乎每個人都有年老的家人必須關照。因此,身負重任的你,在了解「老化並非刻意,而是自然而然」後,必定能理解並幫助家中長輩。
讀前動動腦四大張的《國語日報》有十六個版面,各刊登不同內容;「人物版」是我偏愛的版。和大家交流「引領小孩閱讀人物版文章的意義與策略」前,請大家先動動腦。想一想:現在的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是自己喜歡的那種人嗎?再想想:之所以成為現在的自己,受過哪些「人」的影響?大家腦中浮現的「人」一定有家中長輩、學校師長、平輩友伴、街坊鄰居……這類「實際相處過的人」,也有偶像明星、藝術創作者、卡通人物……這類較不可能親身接觸,但仍相當熟悉的人。是的,對你影響深遠的「人」,可能真實存在,也可能是虛構想像,而接觸這些「人」的管道非常多,比如:生活場域、報章雜誌、影音節目、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