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交通行為科學
法國城市示範無車市區

文.攝影/鄭羽哲(臺灣大學土木系交通工程組碩士) (2022/11/19)

 越靠近市中心,車潮和人潮往往越多。如果大家不開車,市中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法國大城市「史特勞斯堡」是歐洲議會所在地,它的「輕軌電車」一直是全世界的典範。回顧它漫長的交通演進過程,正是一場「車」和「人」的抉擇。

史特勞斯堡比臺北市小一點,但全市用輕軌運輸,不能開車。

從馬車演進為汽車

 史特勞斯堡在法國東部,地處「萊茵河」邊;早年因河道交錯,遍布沼澤,不適合發展為大城鎮。隨著水利工程進步,交錯的河道反倒有利農業和商業活動,讓這座城市在工業革命前,人口就已超過十萬。

 一八九○年因大量居民有快速進出市中心的需求,市政府設置以馬匹牽引的「有軌列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馬拉的有軌列車改以電力驅動,行駛固定軌道的「有軌電車」成為史特勞斯堡的運輸主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汽車走入大眾生活,電車不敵小客車,史特勞斯堡的電車在一九六○年五月停止營運。

馬牽引的有軌列車目前只在遊樂園等少數地方見到。圖片來源/Wiki

徒步區到無車空間

 自從汽車進入史特勞斯堡市中心,人們發現搭電車雖不像小客車自由,但大量汽車導致的壅塞和空氣汙染也不利商業發展。一九七三年,政府不顧企業和汽車駕駛反對,在市中心教堂周遭畫設行人徒步區,刺激更多人思考,理想市中心到底是什麼樣子。

 一九八九年的史特勞斯堡市長大選,面對交通問題,一名候選人提出以自動化的「高架捷運系統」(類似臺北捷運的文湖線)紓解市區壅塞;另一名候選人則提出建造現代化的「輕軌電車」,搭配市中心全面禁止行車的政策。

 後者認為,輕軌電車的造價只有高架捷運的四分之一,而市中心成為無車空間,民眾能搭電車欣賞美麗的市容。

 兩個方案沒有對錯之分,影響廣大市民的決策,不僅預算多寡,還有能否接受「市區不能開車」的狀態。

 最終輕軌電車方案獲得較多支持,市民決定讓大眾運輸再次進入市區,汽車則完全離開史特勞斯堡市中心。

臺北捷運部分路線屬於自動化高架捷運系統。

成為全球交通典範

 史特勞斯堡新一代的輕軌電車於一九九四年啟用,小汽車進入市區長達四十四年後,再次因民眾的選擇而從市中心消失。輕軌電車駛進市中心後,不只解決市區的壅塞、噪音和空氣汙染等問題,行人獲得更多步行空間,也讓史特勞斯堡市中心改頭換面。

 史特勞斯堡這樣改變影響有多大?以法國來說,史特勞斯堡是全國第四座擁有現代化輕軌電車的城市,三十多年後的今日,法國已有二十九座城市設有類似的電車系統,更帶動許多新興城市選擇輕軌電車作為主要運輸工具。

 臺灣自然也受史特勞斯堡影響,近年陸續引進輕軌,更有不少已經通車;每個城市都是獨一無二的,如何運用外國經驗改善交通問題,仍然要依據實際情況調整,才能創造出符合市民需求的成果。

高雄輕軌的設計是參考史勒勞斯堡的輕軌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