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與人文
蛇騰四海 喜迎新春

黑背海蛇隨海流漂流,飲用海面的淡水。
提到蛇,多數人心中會感到不安,如果在戶外與蛇不期而遇,場面恐怕更驚悚!蛇屬於爬蟲動物,體溫冰冷,遍體鱗片搭配蜿蜒蠕動,令人畏懼。
其實陸地上的蛇,往往扮演高級消費者的角色,是平衡生態不可或缺的一環。蔚藍大海裡,除了海蛇是真正的蛇以外,有些動物的外形和名稱也與蛇有關呵!今年是二○二五年,生肖蛇年,就由「海中之蛇」向大家拜年,萬事「蛇我其誰」。
海蛇口渴飲淡水
海蛇和陸棲的蛇一樣,缺少四肢,用肺呼吸,全身布滿鱗片。不過海蛇為了適應水中生活,尾巴是扁平的槳狀,方便划水。雖然海蛇大部分時間在海洋活動,口渴時卻喝淡水。因此,大部分的海蛇只能棲息在靠近岸邊的海域,就近喝來自陸地的湧泉或河水。成書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海錯圖》,記載每逢冬天和春天雨後,海蛇會聚集在海岸附近暢飲淡水解渴!
不過,黑背海蛇隨海流漂流,如何喝到淡水呢?西元二○一九年,科學家研究中美洲哥斯大黎加海域的黑背海蛇,發現大雨過後,牠們居然飲用海面的淡水!昔日教科書聲稱:海蛇直接喝海水並用鹽腺排出鹽分,這篇報導則顛覆先前的觀念。
波路荳齒蛇鰻,俗稱「土龍」。攝影/陳威立
蛇鰻是魚不是蛇
顧名思義,「蛇鰻」是魚不是蛇,因身體修長而有蛇名。蛇鰻用鰓呼吸且有魚鰭,是不折不扣的魚族。蛇鰻棲息在溫帶和熱帶海域,隱藏在沿岸沙地或泥灘,伺機捕捉魚蝦蟹,有些種類能游入河口和河流。往昔底拖網盛行的年代,總有大量蛇鰻伴隨漁獲上網,被漁民當作下雜魚處理。不過,臺灣海域約七十種的蛇鰻當中,也有身價不菲者,如俗稱「土龍」的「波路荳齒蛇鰻」。
波路荳齒蛇鰻棲息在潮間帶泥灘地,退潮時躲藏在爛泥巴深處,要將牠們手到擒來,需要特製的叉具和祕而不宣的專業。為什麼有人甘願一身泥巴也要抓「土龍」呢?相傳這是浸泡藥酒的上等材料,一公斤往往要價新臺幣萬元以上,絕對媲美頂級的黑鮪魚。
「雪山寶螺」。攝影/李弘善
雪山寶螺頭似蛇
「雪山寶螺」和蛇有什麼關係?原來一七五八年,瑞典博物學家林奈為這小型貝類取學名Cypraea caputserpentis,意思指「蛇頭」。雪山寶螺棲息在岩礁海域,分布水深從潮間帶到兩百公尺以內。雪山寶螺數量多,常加工製成逗趣造形,成為海邊風景區常見的紀念品。
值得一提的,是雪山寶螺的圖像首次出現在明朝的《金石昆蟲草木狀》,堪稱華人世界第一幅彩色貝類圖,書中稱牠為「紫貝」。日本人則因雪山寶螺頂部的雪白點狀斑點,稱為「花丸雪貝」,這也是「雪山」之名的由來!
陽遂足的觸鬚擺動時,像扭動的蛇尾巴。
陽遂足觸鬚像蛇
陽遂足是海邊潮間帶常見的動物,因捕捉方便不具危險,是海岸觀察的「入門」等級動物。在古希臘人眼中,陽遂足的觸鬚擺動時,像極了扭動的蛇尾巴,又稱牠為「蛇尾」。
中國古代,有種生火的方式是利用凹面銅鏡聚光,讓集中的光束產生高熱起火,堪稱古代的打火機。起火的銅鏡稱為「陽燧」,而陽遂足中央的體盤酷似陽燧,配上五隻舞動的鬚足,「陽遂足」之名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