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輝哥海生探奇
洄游或在地? 臺灣烏金身世解祕

文/陳勇輝(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圖/達志影像 (2024/12/24)

一群在水面下游動的烏魚。

 烏魚屬鯔科魚類,是臺灣高經濟價值的魚種。每年冬季臺灣海峽吹起陣陣強烈的東北季風時,成千上萬的烏魚就會隨著寒冷的洋流成群結隊南下洄游產卵,繁衍下一代。

 由於烏魚群大約在每年冬季十一月中下旬至翌年一月下旬,伴隨東北季風驅動的低溫低鹽大陸沿岸流洄游到臺灣西南沿海和近海區域產卵,冬至前後十天左右為烏魚盛漁期,因此被在地漁民稱為「信魚」,指牠是守信用的魚;因為烏魚出現季節已接近年尾,可為漁民帶來大量收入,因此有「漁民年終獎金」的說詞,或將體背深黑色的烏魚比喻成烏金──黑色的金子。

 烏魚洄游至臺灣海峽冷暖水團交界鋒面所在的水域,同步排出精卵,進行體外受精後,就北返中國黃海海域,這些被稱為「回頭烏」的烏魚因為大多已排完精子(烏魚膘)或卵子(烏魚子),只剩下胃囊(烏魚腱)與身體(烏魚殼)可食,經濟價值較低,鮮少漁民願意大費周章捕捉。

 受精卵孵化後,體長大約兩公分的仔稚魚會隨潮流漂到沿岸河口區生活,等成長到約五點五公分就會往大洋遷移,隨北上的洋流返回中國大陸北方海域;烏魚大約需要兩三年才會性成熟,此時會再度南下洄游,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

在臺灣,烏魚是高經濟價值的魚種。

 
三種烏魚
各有不同產地

 如果烏魚完成生產任務就北返,為什麼非烏魚季節仍可以在臺灣沿岸水域捕到「烏魚」?

 這些被稱為「河口烏」的魚類是滯留在當地不願意北返的洄游烏魚,還是有別的魚類也叫烏魚?

 臺灣海洋大學陳慧倫等研究團隊收集全球不同產地的烏魚,並解析樣本的遺傳序列,進一步分析牠們的親緣關係,發現臺灣漁民說的烏魚隸屬於全球四大烏魚家族中的西太平洋烏魚系,雖以洄游烏魚數量最多,仍包含其他兩個隱蔽種。簡單來說,烏魚不止一個物種,而有三個親緣關係相近的物種,分別為NWP1、NWP2與NWP3。NWP1是冬至時臺灣西部沿岸被大量捕捉到的,為中國北方海域南下產卵的洄游烏魚,NWP2則是俗稱的「本地烏」或「河口烏」,NWP3數量最稀少,主要分布在熱帶,恆春半島河口有零星發現。

用鹽醃乾的烏魚子。

 
外形相似 
專家也難分辨

 如果依據魚體形態特徵鑑定物種,會發現這三種烏魚相當類似,連魚類分類專家也難以用外形分辨差異,更別說是缺乏魚類學知識背景,僅靠經驗與外觀判斷的大眾了。在非烏魚季節於河口沿岸水域隨機捕捉到的「烏魚」,會直覺的認為是洄游產卵後未北上的烏魚也不足為奇。

 這些「烏魚」其實不會洄游,不會隨北方海域南下的烏魚群北返中國北方海域,而是長期棲息於臺灣西部沿岸受黑潮暖水流影響水域的在地烏魚(河口烏或黑潮烏),所以牠們不是不願意回家,因為牠們的家就在臺灣西部沿岸的水域。

養殖箱裡的烏魚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