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地質趣
風生水起 談淘選作用

河流下游水流慢,搬運能力降低,因此有大量泥沙堆積。
看到標題請別誤會,今天不是談風水,而是探索風和水搬移地表物質作用的現象。
流水帶來的河床變化
溪流從上游山區、中下游的丘陵和平原,一路到出海口,不但地勢高低、河道寬度,以及水流快慢等不同,最明顯差異,就是溪床上堆積的物質。
高山的溪谷總是陳列形狀不規則的巨石,中游溪床上的主角換成圓滾滾的鵝卵石,下游和河口附近見到的幾乎全是泥砂。不同溪流在相同河段的堆積物,形狀和尺寸往往大同小異,彷彿經過刻意挑選一般。
動手做個簡單實驗,就能理解上面的敘述:將泥砂和礫石混合堆成小土堆,從上方倒水,泥砂被水推向較遠的位置,顆粒較大的礫石卻只移動一小段距離;想把礫石沖得更遠,就得倒更多水。
溪水的流速不同,能夠搬運的物體大小也不同,這種現象被稱為「淘選作用」。
海灘上的沙粒被風吹動,貼近地表移動。
從海灘觀察波浪大小
不管河水還是海水,只要流水就有淘選能力;像是不同海灘有不同的堆積物,就是由大小不同的海浪造成。
以沙粒為主要堆積物的沙灘海域,沿岸海底深度通常較淺,海浪力量小,所以海水只能搬動沙子;有些海灘是礫灘,岸上布滿鵝卵石,這種海域的水深通常較深,海浪力量大,泥沙早就被捲走,海灘上只剩下體積較大、不容易搬運的礫石。
然而,海浪可以不斷沖刷鵝卵石,日積月累,礫灘上的石頭不斷被撞擊、碎裂,最後「化整為零」被捲走。
海灘上的堆積物以鵝卵石為主,表示這個海域水深浪大。
飛沙走石的淘選現象
與流水相比,風的淘選本領不遑多讓。在東北季風呼嘯的冬季,沿海平原、海濱沙灘和乾涸溪床等地,常上演「飛沙走石」的戲碼。
強風吹襲下,細小的塵土被輕鬆捲起,隨風飄向遠方;顆粒較粗的沙子雖不至於漫天飛揚,卻也展現「輕功地上飄」的本事,以懸浮方式貼近地表高速移動;至於顆粒更大的小石頭,由於較重而無法飄浮,就只能在地面上跳動或滾動。
「飛沙走石」就像形容風的淘選作用,但除非風勢夠大或沙石夠小,否則「沙」大多只能貼著地面「飛」;能夠被風推「走」的「石」頭,也都是不大的小礫石。再大一點的石頭,風可就搬不動了!
土石流沖刷下來的物質大小差距很大,淘選效果差。
不同力量的淘選效果
淘選效果是說經過淘選後,堆積物大小的平均程度;如果同地點的堆積物大小差別很大,代表淘選效果差,堆積物大小相近,則表示淘選效果好。
風的搬運能力雖然比水流弱,無法搬運較重的物質,但風力淘選效果優於流水。舉例來說,鵝卵石是河流中游的主要堆積物,河床上的鵝卵石仍能輕易看出有大有小;但我們來到海邊,觀察風堆起的沙丘,隨意抓一把沙子觀察,清一色都是大小相近的沙粒,幾乎看不到顆粒更大的礫石,也摸不到較細滑的塵土,比起河水,風的淘選能力堪稱完美。
不過,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和挾帶大量礫石和爛泥的「土石流」相比,河水的淘選能力還是相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