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科學前線
不插電海洋細菌燈

文/李弘善(新北市橫山國小教師)
圖/柯欽耀 (2022/11/5)

 在沒有電燈的年代,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長夜漫漫,古人為延長光亮的時間想出各種辦法,最常使用的照明工具是油燈和蠟燭。在無法使用火燭的漆黑礦坑,礦工將螢火蟲裝進玻璃瓶,就像中國古代「囊螢夜讀」的翻版;印度的叢林深處,部落居民採集可發光的螢光蕈類用於照明。

 到了十九世紀,電燈澈底改變人類的生活,造就許多「夜貓子」;目前許多照明設備採用較省電節能的LED燈。不管是電燈還是LED燈,能量來源都是電力,發電過程常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在全球暖化危機的時代,有沒有照明技術真能做到節能減碳呢?答案就在蔚藍大海。

法國朗布耶將細菌螢光作為路燈。

細菌螢光酵素當照明

 海洋有一種稱為「費氏弧菌」的細菌,體內會產生螢光酵素,當細菌吸收氧氣,體內產生足夠的能量,就可以讓螢光酵素發出波長介於四百五十到四百九十奈米的藍綠光。

 法國的新創公司「格洛威」使用費氏弧菌,開發出具有照明功能的生物螢光科技。位於巴黎西南方約五十公里的朗布耶,當地政府在三年前使用這項科技,在某些街道試辦不拉電線的「細菌照明」,這是人類照明史上的創舉。

 格洛威公司先在巨大的「燈管」中灌滿海水,接著在海水加入費氏弧菌生長需要的氧氣和養分,最後放入細菌培養;等費氏弧菌繁殖數量夠多,燈管就會發出幽幽藍光。

 這種照明方式有兩個優點:第一,不需要電力,自然也不用拉電線;第二,完全不產生二氧化碳。另外,製造細菌照明設備耗費的水資源比LED燈還少,不只節能減碳,還友善地球。天色變亮後,如何讓細菌停止發光?只要切斷氧氣供應,細菌裡的螢光酵素就無法活動,達到「關燈」效果。

費氏弧菌住在充滿海水的燈管中,要不斷打入氧氣,才能一直發光。

營造浪漫的細菌藍光

 朗布耶市政廳去年將這個新科技設置在新冠疫苗注射站的休息室,讓市民在疫情肆虐下,也能享受幾分鐘的藍色浪漫氛圍。

 這項技術希望推展到法國全境,包括著名的戴高樂國際機場。不過,有專家指出,細菌照明會受到氣溫的限制,細菌在寒冷冬天能否正常發光,仍有待檢驗。另外,目前細菌發光的「照度」低於電燈,也就是相同的光照面積,用電燈照明會比細菌發光更亮;細菌發光還要隨時監測海水的養分是否足夠。

 雖然細菌發光不是盡善盡美,但格洛威公司認為費氏弧菌取自當地附近海洋,符合當今節能減碳的標準,考量原料產地、經濟效益和環保等因素,細菌發光依然很值得推廣。

和費氏弧菌共生的「夏威夷短尾烏賊」。圖/Wiki

費氏弧菌小檔案

 為了紀念德國微生物學家費舍爾,費氏弧菌的學名以他的姓氏命名。

 費氏弧菌屬於「格蘭氏陰性菌」,以擺動單一纖毛的方式活動,廣泛分布於全球溫帶和亞熱帶海域。

 費氏弧菌會和海洋動物共生,宿主因此能夠在深海發光,產於日本富士灣的螢光烏賊就是最有名的例子;螢光烏賊不只美味鮮甜,捕獲時更會發出迷人的藍光。

 費氏弧菌不僅可作為照明,還能用來檢測毒物;由於毒性物質會降低螢光酵素的活性,透過儀器監測,如果細菌的發光程度越低,表示物質毒性越強。如此就不必用活體生物測毒,十分符合人道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