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Let's SDGs
土壤需要友善對待

文/陳興宗(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碩士、資深植物醫生)圖/達志影像 (2022/9/10)

 如果想到土壤,讀者們會有哪些印象?一般人可能不會將土壤和「珍貴」這個形容詞聯想在一起。事實上,地殼上薄薄一層的土壤就像地球的皮膚,適當條件下要形成一公分厚的土壤,需要一百到兩百五十年。由於形成速度緩慢,土壤其實是非常珍貴的自然資源。

土壤是個豐富的生態系,含有各種礦物質、水分和大量生物。

土壤是陸域生態之母

 土壤是由母岩(地表岩石)風化而來,過程中持續受到母岩種類、地形、氣候、生物、時間等各種因素影響,造就土壤的成分複雜和顏色多樣。

 土壤主要是由固體(礦物質、有機質)、液體(土壤裡的水)、氣體(土壤裡的空氣)三種不同型態的物質組成,顆粒要小於兩毫米才能稱作土壤。地球上各區域的土壤厚度差異很大,最薄只有幾公分,最厚不超過三十公尺,地球半徑深達六千四百公里,土壤只占地殼薄薄一層,卻孕育豐富的生態系和無數生命。

土壤對植物的重要性

 土壤對陸生植物在生存上的幫助至少有下六點:

1.使植物根系穩固,得以在環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2.讓植物根系在土壤內伸展,根系伸展和發展的空間越大,代表植物可儲存的養分越多,而且根和水、礦物質養分接觸面積也會增加,這都有利植物攝取水和各種養分。

3.土壤可儲存並釋放礦物質,供應植物生長需求。

4.土壤具備吸收和滲透水分的能力和容量,提供植物足夠的水分。

5.土壤是許多生物的棲息地(例如昆蟲、微生物、蚯蚓等),多元的生態可減少病蟲害對植物侵擾。

6.許多對土壤依存性高的生物在自然資源循環上扮演重要角色,這些生物對於植物健康,就像人體腸道內的益生菌。例如老化的植物殘體(如落葉)進入土壤,會被生物分解,成為植物或其他生物可利用的資源。

植物需要生長在土壤中才能伸展根系、吸收水和養分。

土壤需要保護和管理

 農作物是指人類因特定目的而馴化、栽培的植物。舉例來說,小麥原本只是大自然的野生植物,但因人類需求而不斷被馴化、育種,如今小麥有許多品種,更成為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小麥和土壤的依存關係當然無法脫離上述六點,但當小麥被種植在一塊無法提供完整功能的土地,會有哪些後果?想探究這個疑問,得先認識「農地土壤」和「自然界土壤」的區別?

 兩者差異是因人類介入的程度不同,農業生產主要看重作物產量,因此會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並使用各種手段影響土壤,例如施用肥料、用農藥減少病蟲害、大量耕犁等,這些作法必然會導致土壤內的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豐富度下降、物質循環不完整等後果。

 以施肥來說,目的是為了彌補土壤內供應不足的礦物質養分,合理施肥可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但肥料量超出作物所需,過量的肥料只會累積在土壤,除了浪費金錢,更會造成環境汙染,另外濫用農藥、頻繁耕犁也會使土壤劣化。

 對土壤依存性極高的脆弱生物,更會因人為干擾受到損害,之後會連帶影響土壤本身,最終還是會衝擊農作物的收成和人體健康。在現今糧食危機的時代,正確的使用和管理土壤,是農業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大規模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土壤的肥沃力和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