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觀點
如何照顧幼年動物?

動物園為了保障小動物可以健康成長,常會進行人工育幼。圖/達志影像
在動物園的照顧和飼養下,動物交配、繁殖多半經過詳細規畫和長時間準備,因此當幼獸遭到拋棄或身陷險境,為了讓珍貴的動物寶寶平安長大,保育員往往會忍不住伸出援手,這類有人力介入的情況被稱作「人工育幼」,在特定場合則被稱為「手飼(hand rearing)」。
無論是人工哺育穿山甲,還是搶救早產的小河馬,相信各位對保育員犧牲睡眠養育動物寶寶的新聞並不陌生。
事實上,為了讓不同類群的動物寶寶獲取成長所需的營養,動物園還必須以不同比例混合寵物或家畜奶粉,加上適當的維生素調配出專用的人工奶水,並按照不同生長階段調整成分。
違背照護初衷的育幼
灰鯨JJ是世界動物園歷史上飼養過最大的「寶寶」,為了將擱淺又嚴重脫水的JJ從鬼門關救回,聖地牙哥海洋世界的保育員無師自通研發出了人工鯨魚奶,並獲得奇效,成功把JJ從收容時的七百公斤,飼養到野放前的八千六百公斤。保育員費心費力的呵護,彷彿像是照顧自己孩子一般。
然而,養育幼獸也不單是將牠們餵飽而已,因為少了動物父母的身教,保育員必須肩負起陪同練習的責任,有時還得形影不離的將小動物帶在身邊,以培養動物寶寶必備的生活技能,例如教導小水獺游泳,或訓練小羚羊吃固體食物。
但有某些不肖動物園業者,為了靠餵奶體驗從遊客身上牟利,強迫小動物過早和親代分離,也有某些飼主為了在網路上靠動物的可愛影片賺取流量,刻意介入育幼過程,甚至「量產」幼獸。這些行為不僅會給幼獸未來融入自身族群帶來負面影響,更可能導致牠們對人類產生不正常的過度依賴,失去了該有的生活能力,完全扭曲了人工育幼的初衷。
加州的神鷲復育計畫,保育員使用特製的手偶來照顧孵化後的雛鳥。
模仿野外生活的陪伴
過去因盜獵者的非法走私,兩歲時輾轉被臺北市立動物園收容的金剛猩猩「寶寶」,當時受到保育員大哥們的細心照料。因為擔心缺乏同伴的寶寶會寂寞,大哥們還會抽空擔任牠的摔跤對手。在這樣的關懷下,寶寶雖然性格有點孤僻、長大後只認女性保育員,卻也成功在三十年後去荷蘭和母猩猩們共同生活,甚至順利成為了一位父親。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因意外而被迫採取的人工哺育,動物園有時依照目的不同,也會主動選擇人為養大動物寶寶。例如加州神鷲復育計畫,動物園會主動將第一顆鷲蛋移至保溫箱孵育,促使母鷲短期內產下第二顆蛋,以此加速族群復育;孵化後的照顧也經過精心設計,園方使用特製的手偶來餵養雛鳥,避免鳥類的「銘印現象」將人類視為追隨對象,而失去野放能力。
雖然人工育幼是現代動物園重要的發展結晶,但如果情況允許,所有動物園工作者都希望動物父母能自行養育後代,畢竟在讓動物展現自然行為的目標上,育幼是非常重要的項目。
金剛猩猩「寶寶」在保育員細心陪伴下,最終成功回到猩猩的族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