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古生物
優游恆春古潟湖的嘉鱲魚

嘉鱲魚從遠古存活至今,是常見的魚類美食。
「鯛魚」是我們餐桌上常見的海鮮,例如「嘉鱲魚(日本真鯛)」就是節慶餐桌常見的佳肴。另外,多數人憑印象繪製的魚,幾乎就是鯛科魚類的模樣,諸如以下特徵:比紡錘狀再稍微圓滾滾一些的身軀、閃亮的背鰭,以及向內凹的分岔尾鰭等。
嘉鱲魚化石長約二十六公分,從右至左是魚身的頭到尾部。感謝收藏家江正凱先生,提供心愛的藏品給予中研院研究。
遠古魚類 一石難求
當前臺灣有紀錄的鯛科魚類約十四種,除了嘉鱲魚,還有赤宗、烏格等,但俗稱「臺灣鯛」的吳郭魚卻不屬於鯛科魚類。
人類過度捕撈前,鯛魚在臺灣沿海隨處可見,牠們的數量、分布和棲息環境究竟如何?又有哪些鯛魚曾生活在我們周遭?要解答上述疑惑,就必須透過現存的化石紀錄,才能窺探牠們過往的樣貌,進一步推測古早臺灣沿海環境是什麼樣的狀態。
魚類化石在臺灣非常少見,牙齒、脊椎骨或魚耳石是最常見的古魚類化石標本,研究人員抽絲剝繭,經由這些微小的遺骸,拼湊出生物的種類、外形,甚至生活方式。
鯛魚的牙齒化石雖然在臺灣出土不少,但是形態相似的牙齒可能來自完全不同物種的鯛魚,再加上發現時往往已經和原本身軀的上下顎分離,這樣的標本最多只能確定是鯛科魚類的化石,卻無法判定是哪個魚種,這大大限制了研究的深度。
結核包埋 化石長存
恆春四溝地區的古生態環境在十萬年前是一座潟湖,當地出土大量的軟體動物和螃蟹的化石,許多螃蟹的化石更是以結核包埋的方式形成結核化石。
「結核化石」是指生物死亡後,在微生物分解遺體的有機質過程中,產生一些化學反應,加強礦物質的沉澱,使周圍的沉積顆粒在遺骸上黏附得更緊密、牢固,形成以生物遺體為中心的團塊結構。換句話說,化石是被沉積的礦物質顆粒包圍保護住,這樣免遭風化、侵蝕而損毀,非常有利化石長久保存。
本文的主角就是從恆春四溝找到的鯛魚結核化石。仔細觀察這個標本,可以看到一個可辨識的上下顎,布滿各種不同形狀牙齒,而且牙齒排列也非常完整,這大大幫助科學家鑑定物種的準確身分。
嘉鱲魚化石的上下顎,以及口腔內的牙齒構造。
牙齒構造 破譯身分
標本前端開始是一對尖尖大大的犬齒,緊接著有兩顆到三顆圓錐狀的牙齒,最後則有更大、頂部平坦的圓形臼齒。在這些牙齒的內側,又能看到整排細小的牙齒,從犬齒後方一直延伸到後面的臼齒附近。
這些特徵和現今鯛科魚類中的「嘉鱲魚」完全吻合,這樣的牙齒構造有助牠們捕食底棲生物,例如軟體動物、環節動物、蝦,以及其他小魚等。
分析這個化石標本的大小後,推測這是一隻體長約三十五公分的成年嘉鱲魚,配合考察當地的沉積環境,以及伴隨發現的軟體生物化石,顯示十萬年前的臺灣就已有真鯛,這隻嘉鱲魚就曾暢遊在恆春地區的古潟湖中。
這次發現不只是臺灣第三件具有科學描述的魚類骨骼化石,更是全世界第一筆嘉鱲魚的化石紀錄,相當珍貴,期待後續發現更多相關標本,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遠古臺灣的生物和生態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