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蹤鳥語
機智小鳥的腦力日常

鳥類的活動範圍有多大?飛行軌跡如何?為了研究鳥類的行為模式,科學家會在牠們身上安裝小型追蹤器,獲取牠們移動的資料。不過,澳洲的科學家卻在研究過程中,有了意想不到的新發現。
五隻剛裝好追蹤器的澳洲鍾鵲,才過了十分鐘就被其他沒有追蹤器的鍾雀給「拯救」了!研究人員看到牠們用嘴喙幫同伴拆掉背上追蹤器,而且三天內所有的追蹤器都被拆光光。
雖然原本的研究計畫泡湯,但也意外發現鍾鵲的「救援行為」,為了移除同伴身上的追蹤器,這些鍾鵲必須有解決問題的技巧和幫助同伴的意願。
科學家曾認為鳥類不大聰明,因為和哺乳類相比,鳥類腦部除了體積較小,也沒有哺乳類大腦的「新皮質」,這是負責規畫、創造、決策,以及統整各項認知的區塊。然而,鳥類的許多複雜行為,卻和過往的推論完全不同。
聰明的鳥類會修整樹枝做成工具。
鳥界的工具製作高手
以善用工具著名的「新喀里多尼亞鴉」,會叼取樹枝並拔除上面多餘的枝葉,再戳進樹幹縫隙挑出小蟲取食,牠們還會用嘴喙把樹枝末端修整成鉤子的形狀,方便把食物(例如昆蟲)從樹洞中勾出;甚至能組合兩個以上的物件,變成一個新的工具。
而另一種鸚鵡「戈芬氏鳳頭鸚鵡」會先將一小段較粗的樹枝插入種子縫隙中,接著使用較細的樹枝將裡面的好料挖出享用;使用不同粗細的樹枝,作為不同功用的器具,這些行為都需要靈活的創造力和應變能力。
鴉科鳥類會儲存食物,且有驚人的記憶力。
連結過去未來的認知力
許多鴉科鳥類都有儲藏食物的習性,例如:「加州灌叢鴉」能記得什麼時候、在哪個位置、藏了什麼食物,不只替未來預先儲存食物,還能分辨不同食物腐爛的速度。
研究發現,灌叢鴉能從先前經驗,學習到蠟蟲(蠟蛾的幼蟲)比花生更快腐爛,如果間隔幾天後再接近儲藏地,牠們會選擇之前藏了花生的位置,因為蠟蟲早已腐爛,但花生比較耐放。這表示牠們具備回溯過往所發生特定事件的記憶能力,而且還能預想未來將發生的事。
被玩耍叫聲感染的啄羊鸚鵡,會找同伴一起玩樂。
和同伴互動的社交智慧
各式各樣的社交行為背後,同樣需要判斷和學習的能力。像是前面提到鍾鵲會幫助同伴,「非洲灰鸚鵡」則是會把自己的代幣分給同伴,讓同伴能和研究人員換取食物。
紐西蘭的「啄羊鸚鵡」有特定的「玩耍叫聲」,聽到這個鳴叫聲就會開啟玩耍模式,找周遭沒在玩耍的同伴一起玩樂,如果旁邊沒有同伴,也會自己玩起來。就像人類笑聲會將好心情感染周遭的人,聽到玩耍叫聲的啄羊鸚鵡也被感染玩耍的情緒,上述行為除了人類,過去只在黑猩猩和老鼠身上觀察到。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實鳥類大腦也有負責高階認知功能的腦區,只不過構造和分布位置不同於哺乳類。
不只如此,在大腦重量差不多的條件下,有些鳥類腦中的神經元數量甚至比哺乳類多了兩倍,神經纖維和哺乳類一樣縱橫交錯,緊密連結的神經元,可能讓訊號的傳遞更有效率。難怪鳥類的行為總是讓我們充滿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