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心理學
真的假的?
有趣的假訊息比較容易傳開!

故事光影
「媽媽,這則新聞說,市售瓶裝水的來源就標示在瓶蓋上,天然礦泉水是藍色瓶蓋、自來水過濾後的水是白色瓶蓋、海水淡化後的水是綠色瓶蓋。」小明一邊吃蛋糕,一邊滑著社群軟體。
「有這種事?」媽媽探過頭去,也讀起這篇報導。
「這兩瓶水的蓋子是白色和綠色,水的來源就是售價不同的原因嗎?」小明拿起桌上的瓶裝水認真思考。
「真有趣,快分享給大家。」小明正準備按下分享,突然被媽媽阻止。
「小明,等一下,說不定這個新聞是假的?」媽媽越看越覺得事有蹊蹺,開始利用手機查找相關網站。
「你看,政府並沒有發布相關法規,而且這篇新聞也沒有註明消息來源,可信度應該不高。」媽媽向小明解釋。
「這真的是假新聞!」小明查到已有人指出這則是謠言。
「雖然有些網路上的訊息很好玩、很有趣,甚至好像很有用,但在轉發前,儘量多想想、多查證,別一不注意就散布了假消息。」媽媽耐心的叮嚀小明。
心理科學大解密
「沙威瑪其實是一種生物……」、「雞蛋樹真的會長出雞蛋……」上述這些看起來明顯有違常理的新聞或新知,總是在網路上傳來傳去,有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雜草一樣層出不窮,我們似乎難以遏止假新聞在日常生活中出沒。
如何抉擇按下分享
為什麼很多人在未確認真偽,甚至不在意真假的情況下,就直覺將訊息分享出去呢?沙夏.阿爾泰(Sacha Altay)、艾瑪.阿羅珠(Emma de Araujo)、雨果.馬歇爾(Hugo Mercier)等三位心理學家,非常想要了解為何人們會連很明顯的假訊息都分享,於是著手進行了一項研究。
他們從校園招募了將近九百位學生,安排每位學生隨機閱讀十篇以臉書貼文樣式呈現的新聞,其中五篇內容為真,另外五篇則為假新聞,但是參與者事前並不知新聞的真假。實驗會讓受試者自行判斷各篇新聞的真實性、有趣程度,以及告知研究人員是否願意主動分享。
心理學家在彙整數據後發現,大部分的受試者通常比較願意主動分享他們認為是真實的新聞;當新聞看起來明顯是造假,就不大想分享出去。這個結果並不意外,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成為錯誤資訊的傳遞者。
但這個研究還有一個特別的發現,當人們讀到那些「如果真有這樣的事情,那就好玩了!」之類的新聞,也會傾向主動分享。
換句話說,當人們無法辨別新聞的真假,但只要覺得內容有趣,也會使接收者容易轉貼分享。
互動才是分享目的
推測可能是因為我們和他人分享資訊時,目的不只是提供正確的訊息,同時也為了和他人有所互動、讓彼此關係更密切,因此訊息的真實性,並非人們在傳遞資訊時首要的考量,有趣程度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雖然我們總是希望和朋友交流一些好玩、新奇的事情,但在社群平臺發達的時代,這樣的心態可能會讓我們變成假訊息流竄的幫凶,使人越來越難辨認世界的虛實。
所以,下次要向家人朋友分享某則新聞或知識前,可以先思考一下,並問自己:「這是真的嗎?可信度有多高?會不會帶來不良影響?」練習為自己轉傳的訊息負起一些責任,就能讓這個資訊紛雜、混沌不明的世界,多一點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