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名遠播
遠古東亞的鱷魚公主

數十萬年前的東亞,當時陸地上的大型獵食者,除了虎、班鬣狗等食肉目的哺乳動物,也包含住在沼澤或河口的大型鱷魚,本文主角:豐玉姬鱷,也是其中之一。
豐玉姬鱷的復原模型。
幾經鑑別的真實身分
一九六四年,日本大阪大學進行校舍施工時,意外挖掘到一件古鱷魚的化石。比對地層資料得知,這隻鱷魚的生存時間,落在距今四十萬到五十萬年前的更新世,生活範圍位處大阪地區。
這隻鱷魚有著細長但堅固的吻部,在當時被認為和現今分布在東南亞的馬來鱷相似,但由於部分的形態差異,牠被命名為「待兼馬來鱷(Tomistoma machikanense)」,種名「待兼」是源自發現地「待兼山」的丘陵。
在一九八三年重新檢視這件鱷魚化石,發現牠的一些骨骼形態特徵,例如上頷骨前端的第七顆牙齒,明顯大於其他牙齒,和現生的馬來鱷相差甚遠,進而將牠重新分類,命名為新的屬,「待兼豐玉姬鱷(Toyotamaphimeia machikanensis)」,屬名出自日本神話中的海神之女「豐玉姬」,因祂曾化身蛟龍或鱷魚的形象。
待兼豐玉姬鱷的化石存留頭部、軀幹和四肢,由於保存程度良好,被列為日本的國家登錄紀念物,大阪大學也以牠的形象,設計出代表學校的吉祥物「鱷魚博士」!
白色區域是化石保存的遺骸部分,黑色區塊為依據化石研究的整體復原圖。
傷痕累累的巨大鱷魚
儘管缺少尾部,透過待兼豐玉姬鱷長達一公尺的頭骨,古生物學家估算,這個物種的身軀全長有六公尺到七公尺,是相當大型的鱷魚。令人意外的是,在牠巨大的化石上,發現不少生前留下的傷痕。
待兼豐玉姬鱷的下顎前端雖未被保存下來,但檢視下顎斷裂處,卻發現此處有癒合的痕跡,顯示這隻鱷魚的下顎,在生前就已斷掉,並可能以此傷殘的狀態存活了一段時間。
另外,在牠的後肢上有明顯的膨大結構,這紀錄了後肢的骨折和斷裂,以及再次癒合的生理事件。
古生物學家推測,大概只有同類物種,能對如此巨大的鱷魚造成這樣的傷害,在牠背部的骨板上,也找到圓形的穿孔痕,很有可能就是被另一隻鱷魚攻擊、啃咬所造成。
豐玉姬鱷的骨架復原模型。
出身臺灣的鱷魚公主
在第一件待兼豐玉姬鱷化石發現後至今,日本多處也陸續發現豐玉姬鱷類的化石。雖然後續挖掘到的化石,在分類上無法非常肯定是否和待兼豐玉姬鱷屬於同一物種,但這些紀錄顯示了豐玉姬鱷在過去數十萬到數百萬年間,廣泛分布於日本中部至九州一帶。
近來的研究甚至指出,豐玉姬鱷也分布在臺灣。在一九三六年,臺南發現了臺灣的第一件鱷魚化石,但這件珍貴的化石標本曾經不知去向,甚至一度被認為已毀於二戰中。
直到二○一八年,這件標本才被發現完好收藏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博物館典藏庫。
古生物學家仔細檢視這隻鱷魚化石的吻部,發現化石的上頷骨同樣擁有較大顆的第七顆牙齒,並以此判定牠也該被分類為豐玉姬鱷。也就是說,歷史上第一件被紀錄的豐玉姬鱷化石,其實是在臺灣發現的。
期待未來透過更多研究,加深了解這類巨大物種的精采故事,以及牠們究竟為何消失?
頭骨和真人的大小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