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輝哥海生探奇
海洋保護區能夠保護誰?

文/陳勇輝(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圖/徐維駿 (2022/5/17)

 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七成,是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也是人類所需蛋白質的最大供應源,更是提供乾淨氧氣的最大工廠和二氧化碳最大儲存庫。

 對地球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永續經營,再怎樣強調海洋的重要都不為過。

海洋是地球關鍵生機

 當今海洋除了遭受人為汙染,更大的傷害是漁業過度捕撈和棲地破壞;有些地區的海洋生態系被破壞到幾乎無可挽回的地步,恢復海洋生態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要為海洋生態搶得一線生機,最關鍵的措施就是讓生態系不再受到人為干擾,給它自我修復的時間和空間,這正是設置海洋保護區的精神所在。

 海洋保護區的設立並非新概念,早在二○一○年於日本名古屋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所簽署的「愛知目標」中就已提出。

 然而,二○二○年的公約會議顯示,全球海洋保護區的面積和十年前「愛知目標」的決議目標仍有相當大的差距。績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就是大眾對海洋保護區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

保護區有助生態修復

 海洋保護區是由政府畫出特定海洋區域,限制任何可能危及生態系的人為作業,原則上就是讓保護區內的生態系依循自然法則運作,除非受到破壞或被破壞到有復育需求的情況才介入。

 任何生態系的生成都是經過千萬年以上的複雜歷程,遠超過科學理論能夠解釋的範圍,唯有禁止任何人為干擾,才能讓生態系有足夠調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這是保護區最基本的需求。

 海洋保護區的設立往往讓人誤以為和漁業有衝突,其實保育成功的海洋保護區具有良好生產力,許多魚類會游出保護區外,產生「溢出」效益,這就是為何在保護區周圍會有高產量的漁獲。

定睛長遠的大眾共利

 保護區就像童話故事中的金母雞,只要好好照顧,每天都可以收穫金蛋;若短視近利而殺雞取卵,結果可想而知,母雞死了,以後也不會有金蛋。保護區一旦受到破壞,就不再有豐富的魚群溢出,反而造成漁獲量嚴重下降。

 自古以來無數船舶因各種原因沉入海中,或是不少古文明遺跡被大海淹沒,不但形成特殊的海下文化景觀,歷經漫長歲月,沉船或古遺跡更成為許多海洋生物的棲身之地,也算是人類文明對海洋生態的另類貢獻。

 時至今日,除了政府需要成立更多保護區,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責任,必須遵守法規不侵擾保護區,也可多關注海洋保護議題,讓海洋保護區的設立和維護,成為海洋永續發展的必要行動。

 讀完本文,可以參加有獎徵答活動呵!歡迎讀者前往海生館的官方網站,下載相關問卷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