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菇國探奇
初探雨後春菇

常見「蘑菇」的細部構造說明。圖/達志影像
「菇類」泛指「大型、高等的真菌」,所謂「大型真菌」是指那些肉眼可見的真菌,分類上歸屬「子囊菌」和「擔子菌」。
由於菇類在構造上較其他真菌更為複雜,體型也較大,通常被視為「高等真菌」,就像是開花植物被視作「高等植物」。
菇類是森林生態系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除了是分解者,有時也會寄生在動植物或其他菇類上;在某些條件下,也會和動植物建立「互利共生」的關係。
臺灣的氣候和地形條件變化多端,孕育豐富的菇類,在中高海拔的森林,常可發現新的品種,目前臺灣有紀錄的野生菇類就達一千種以上。
菇類世界的兩大傳奇
子囊菌是真菌界目前已知種類、數量最龐大的一個類群,它們的有性生殖孢子長在子囊內,稱作子囊孢子。
子囊菌的個體大小差異很大,有些種類微小到得用顯微鏡才能看到,例如:酵母菌;有些則大到肉眼可直接辨識,例如:盤菌、冬蟲夏草、羊肚菌等,但在野外肉眼可見的子囊菌並不多。
擔子菌的最大特徵在於它們的孢子長在擔子上,稱作「擔孢子」。擔子菌是真菌中的高等進化者,多數的擔子菌都屬於「高等真菌」,野外看到的野菇大都是擔子菌,例如:木耳、靈芝、蘑菇等。
在合歡山拍到的「高羊肚菌」。
分類謎團多的羊肚菌
每年三四月的春雨後,在中高海拔山區會冒出各式各樣的羊肚菌,由於上半部表面呈不規則的皺褶狀,形似羊肚而得名。羊肚菌在分類上為「子囊菌門、子錘舌菌目、羊肚菌科」。
在中海拔的梅峰、梨山、溪頭、杉林溪等地所發現的羊肚菌,多數是「粗柄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在高海拔的合歡山、大雪山等,則會發現顏色為深褐色的「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
根據作者親身的採集經驗,多數生長在肥分高(有大量動物排泄物)的位置。野外的羊肚菌,由於生長和環境條件有太多變動的因素,例如:海拔、氣溫、降雨等,就算是相同物種,也會有多種形態上的變化,因此在辨別和分類上,學界尚未有統一的觀點。
藉由分析DNA,羊肚菌至少有兩個分類群:
(1)「黑色羊肚菌」,皺褶較規則,類似格子狀;例如:黑脈羊肚菌、尖頂羊肚菌、高羊肚菌。
(2)「黃色羊肚菌」,頭部顏色為淡黃色至棕色,皺褶較不規則;例如:美味羊肚菌、粗柄羊肚菌。
臺中科博館拍到的「蘑菇」。
熟悉卻又陌生的蘑菇
蘑菇是春季公園草地的代表菇類,分類上為「擔子菌門、傘菌目、傘菌科」,主要特徵為表面呈白色,菌柄有菌環,菌褶剛長出來是淡紅色,成熟時會變成深褐色。此外,野生蘑菇也是製作孢子印的好材料,這是辨別孢子顏色常用的方法。
做法如下,找一朵菌褶呈深褐色的蘑菇,把菌柄切掉,將「菌褶面」壓在白紙上,蓋上容器保持潮溼,靜置幾個小時後,白紙上就會留下褐色的孢子印。
「Mushroom」是一般人對食用菇類的通稱,中文譯為「蘑菇」,早期是專指蘑菇(Agaricus campestris)和俗稱「洋菇」的雙孢食用蘑菇(Agaricus bisporus)。
用肉眼是難以辨識兩者的差異,簡單來說,野生的是蘑菇,栽培的是洋菇,都是料理上絕佳的食材。
「孢子印」可用來辨別孢子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