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鱷名遠播
詩人與鱷魚面對面

文.攝影/卓義揚 圖/Wiki (2022/4/25)

藉由化石復原出中華韓愈鱷的模樣。

 現今的中國只能在長江流域找到野生鱷魚,查閱一些中國的歷史文獻,例如唐朝韓愈的〈祭鱷魚文〉,會發現古代中國南方(大約是現今廣西、廣東和福建一帶)似乎曾有鱷魚族群分布。

 古文中所描述的鱷魚,在體型上比現存的「揚子鱷(中華短吻鱷)」還大上不少,甚至會攻擊人類。

 但科學家一直不很了解這些生活在古代的鱷魚究竟是什麼物種,直到近來在中國南部發現的骨骼遺骸,學者才提出另一種可能。

「豐玉姬鱷」的骨架模型,在日本大阪和臺灣臺南都發現牠的化石。

前所未見物種

 今年三月,由日本和中國的古生物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廣東省發掘數個保存良好的鱷魚骨骼遺骸。

 透過碳同位素的定年分析,顯示這些鱷魚大約生活於西元前一千三百年至西元前九百年,也就是商朝到周朝。

 這些鱷魚骨頭有細長的吻部(泛指動物臉部向前突出的口、脣、鼻等部位),讓人聯想到「長吻鱷科」的物種,現存僅有生活在亞洲的「馬來鱷」和「恆河鱷」。

 仔細比對後,發現這些化石和任何一種現存的鱷魚都不像,而更近似在臺灣和日本等地發現、已滅絕的「澎湖鱷」和「豐玉姬鱷」。

 然而,這些遺骸的骨骼形態也和任何已知的古生物不同,團隊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古生物,並將牠命名為「中華韓愈鱷(Hanyusuchus sinensis)」,以紀念創作〈祭鱷魚文〉的詩人韓愈。

現今棲息於東南亞的「馬來鱷」。

填補演化空缺

 中華韓愈鱷的整體外形輪廓很像現今的馬來鱷,但有幾個骨骼上的特徵卻較接近恆河鱷,像是兩者都有作為發聲構造而膨大的「翼骨鼓泡」。

 研究團隊透過記錄到的形態特徵,嘗試進行鱷魚的「譜系重建(親緣關係分析)」,發現中華韓愈鱷在親緣上正好介於馬來鱷和恆河鱷,且較靠近恆河鱷。

 長久以來,古生物學家無法確定長吻鱷類的演化歷程,因為DNA重建的譜系研究支持馬來鱷和恆河鱷的親緣關係非常近,但遺骸和現生骨骼的形態研究卻認為恆河鱷的支系比其他現今的鱷魚都還要早分化出來。

 中華韓愈鱷透過獨特的形態,在形態學上既支持馬來鱷和恆河鱷的緊密親緣關係,也補齊演化的斷層,提供了更多有關長吻鱷類演化歷程的線索。

中華韓愈鱷推估的體長和一般成人身高的對比。

遠古巨鱷滅絕

 數個中華韓愈鱷的頭骨和脊椎處有不少人為砍痕,商周時期已是青銅時代,推測這些砍痕是青銅器造成,也就是說這些古鱷魚很可能死於人類的攻擊。

 進一步比對歷史文獻,會發現類似的人鱷衝突在古代中國南部並不罕見,從漢朝到明朝,多筆記載顯示當地有大型鱷魚出沒並攻擊人,甚至被當時朝廷視作「鱷患」來執行獵殺行動,而中華韓愈鱷很可能就是這些文獻的主角。

 以骨骼標本估算,中華韓愈鱷的體長很可能在六公尺以上,足以危害人身安全。

 中華韓愈鱷,這個可能和韓愈碰過面的迷人物種,在頻繁的人鱷衝突和獵捕下,也因中國南部開發造成的環境變遷,族群逐漸減少,最終可能在數百年前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