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交通行為
鐵馬樂活 車道大學問

文.攝影/鄭羽哲 (2022/4/22)

融入人行道的自行車道。

 從過去被學生當成代步工具,到當前隨處可見的微笑單車,都會自行車已是民眾的交通選項。

 馬路上自行車數量逐年增加,原本給汽機車行駛的車道和新建的自行車專用道,兩者該如何調整、設計,才能彼此兼容共存,並讓自行車騎士安全移動?

日本京都的自行車道,行人區和自行車停放區並存。

移動空間的上下左右

 騎自行車,須踩踏板驅動它前進,因為車輪是一前一後的配置,所以行駛中車頭必須些微來回偏左偏右,以保持車身平衡和穩定。

 依據目前各國的設計經驗,比照成人騎乘自行車的姿勢,自行車把手和踏板的橫向寬度最少要六十公分,並且考慮到自行車前進難免會左右偏移,兩側要再各加二十公分,因此自行車道寬度至少要一百公分,才能確保騎乘安全。

 另外,騎士「駕駛」自行車,不像是搭汽車或公車,「坐」在位子上,而是「跨坐」椅墊上,這使身體得挺起才能騎乘。

 從交通環境看,自行車騎士用到的縱向長度,也比小客車高,達到兩百三十公分,甚至兩百五十公分,才足夠「人加車」安全、順暢活動。

 有些人以為自行車專用道可比照人行道,因為兩者寬度需求一致,人行道淨高需求是兩百一十公分,只比自行車道的高度稍低二十公分到四十公分。

 但這段差距不可忽視,如果遇上正在修剪的樹木,對自行車騎士來說,可是非常嚴重的安全威脅。

木板鋪成的木棧自行車道。

騎乘舒適的工程設計

 有了合理的寬度和高度,規畫、鋪設自行車道還要考量「車道平整度」。過去不少自行車道採類似「木棧道」的設計,利用一片一片木板橫鋪而成。

 但自行車道使用率提高後,發現木板材質的車道路面很容易不平整,加上日晒雨淋等各種因素,保養難度相對較高。

 討論自行車騎乘安全,除了車道平坦度,騎士更重視騎乘時的安全,尤其遇到雨天,車道鋪面能否維持適當的摩擦力,以便安全的操控、煞停車輛。

 因此,自行車道通常普遍都用透水性良好的「透水瀝青」鋪面。下雨時,這類材料顆粒較粗,可以讓道路表面的雨水快速流入車道旁的排水溝。

設於馬路邊緣的自行車道。

速度快慢的融洽結合

 自行車在都會區活動,屬於速度較慢的運輸工具,但仍比行人走路的速度快上不少。

 過去在討論「整合」自行車道和馬路的並存時,自行車道通常會被放在馬路的邊緣;但如果和行人空間一同設計,路人又往往覺得被自行車威脅。因此,要把自行車專用道安全融入都會的道路系統,並不簡單。

 為了提高交通安全,目前多數自行車道設在人行道上最靠近馬路那側,但如果和公車停靠區或上下貨區重疊,自行車道又必須轉彎,繞過行人停等車輛的區域。

 自行車道將來可能成為「一定寬度以上道路」的必備設施,到時自行車道又該如何在都會區和人、車輛互動呢?這是值得大家多多思考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