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前線
見微知著 從耳認魚

臺南左鎮化石園區所展示的「魚龍模型」。圖/達志影像
「古生物學」是研究化石的科學,主要涵蓋了生物學和地質學。「化石」是指生物死亡的遺體形成的物質。
當生物的遺體被泥沙掩埋,經過長時間的擠壓,生物較堅硬的骨骼或外殼,會被保留下來和周圍的沉積物結合在一起,變成岩石的一部分;生物體較軟的組織通常會被微生物分解殆盡,很難保留下來。
古生物學家在野外透過觀察岩石的組成,以及分析它們形成的年代,找出可能埋藏化石的沉積岩層,並將這些材料挖掘出,清除化石周圍的岩石,除了鑑定化石生前是什麼物種,更能夠進一步分析生物的演化歷程和過去的生態環境情況。
海洋化石 近在身旁
「海洋古生物學」就是研究海洋生物的化石,大家熟悉的螺貝類、魚類,這些較小型生物的化石其實常常出現在離我們不遠的陸上地層中。
其實不一定需要潛到海底才能發掘海洋遠古生物的化石,像是挖掘海底沉殿的「底泥」,往往就能篩出不少珍貴的化石。
另外還有一個更快的管道,許多遠古的海洋歷經地層變動,如今成為陸地,在其中的岩層往往能採集到海洋古生物的化石。像是位在苗栗的過港隧道,就聳立著非常壯觀的貝類化石岩層。
除了研究古生物,近年來也越來越重視使用化石,來理解長期自然生態的演變,進而評估未來環境變遷下的生態系改變趨勢。
例如近年來被不斷討論的漁業資源過度捕撈的議題,海洋古生物學家們正嘗試從魚類化石的角度切入,來研究海洋資源受到人為擾動的影響程度。
位在臺南和高雄交界處的菜寮溪,出土許多種類的魚耳石化石。
小小耳石 解密演化
魚類和其他陸生生物一樣有內耳,對聲音也很敏感。魚類左右的內耳中,各有三顆由碳酸鈣組成的結晶,稱作「魚耳石」或「耳石」,主要功能是協助接收聲波和保持平衡。
其中稱為「矢狀石」的耳石,一般是體積最大且形態變化最豐富的耳石,所以最常被拿來研究。當魚類從小魚苗成長時,耳石也跟著一起長大,透過耳石,也能判斷魚類的年齡和生長變化。
不同魚種有著相異的演化歷程、生活環境,以及自身所需的生理功能,必然會生長出不一樣形狀的耳石,科學家能藉由鑑定它們,推斷出耳石是來自何種魚類。
魚類耳石的化石紀錄非常豐富,分布也很廣泛,是了解魚類多樣性從古到今變化的絕佳材料。藉由這些小化石,就可以把我們再次帶回古海洋中。
埋藏岩石中的魚耳石化石。
臺灣海洋的沉積岩層中含有大量的魚耳石。例如從新北市樹林地區大漢溪沿岸的地層中,科學家就找到很多八百萬年前的魚類化石,包含魚耳石、鯊魚和魟魚的牙齒,另外還有貝類、珊瑚和海膽等古海洋生物的化石。
透過魚耳石來研究古代海洋的魚類,發現原來現在常出現在餐桌上的黃魚,早在八百萬年前就已經優游在臺灣周遭的海域。
其他還有嘉義中埔、臺南左鎮和恆春四溝的魚耳石化石,都代表不同時空環境下,臺灣曾經存在過的各種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