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體驗地質趣
地心之火 氣勢薰天

文‧攝影/王郁軒 圖/達志影像 (2022/3/7)

土庫曼達瓦札的大坑,內中地層的裂縫持續竄出天然氣,造成終年火勢不斷。

 位於中亞西南部的「土庫曼」,是一個蘊含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

 在土庫曼北部的沙漠,有一處特殊的地形景觀,是一個稱作「地獄之門」的巨大天坑,終年冒出烈火,究竟這「地心之火」從何而來?

地底之火燒不盡

 距今約五十年前,蘇聯的工程師在此地鑽探,過程中卻發生地層坍陷,形成一個直徑將近七十公尺,深達三十公尺的巨大坑洞,坑內的縫隙還不斷竄出天然氣。

 為了避免地底外溢的氣體造成危害,科學家決定點火燃燒,當初認為天然氣很快就會消耗殆盡,不料這把火一燒就燒了半個世紀,至今尚未停歇。

 曾有探險家深入洞底採集土壤標本,並在其中發現細菌,反倒是洞口周圍的土壤毫無生物的蹤跡。

 這個發現令科學家大為驚喜,因為若有微生物能在高溫又滿是甲烷的極端環境下生存,或許也極有可能,在環境相似的太陽系外行星找到生命。

地獄之門關不上

 為什麼希望將地層中的天然氣燒光,而不是開採利用呢?

 因為地下壓力比地表大很多,如果鑽破蘊含油氣的地層,地底下的高壓會將所有的氣體瞬間噴出,不但無法順利收集天然氣,更會造成大災難。

 一般的天然氣油井,會裝上閥門蓋住井口,調控氣體噴出的量和時間。如果開採到天然氣,卻無法管制氣體噴發,並將其收集、儲存、輸送,那就只能忍痛點燃它,以免累積過多氣體引發爆炸。

 但是,當地政府可不願就這樣白白浪費資源,多次試圖滅火,阻止天然氣持續燃燒。

 由於當地的地質條件嚴苛,氣候乾燥、溫差又大,開採「地獄之門」的難度很高,究竟能不能成功,讓我們拭目以待。

天然氣燃持續冒出水面燃燒,造就臺南關子嶺的「水火同源」奇觀。

地心之景在臺灣

 包括土庫曼,世界上許多陸地以前都是海底地層,在板塊運動的作用下逐漸被抬升高出海面,所以構成地層的物質很可能是海底淤泥,其中也埋藏了許多海洋生物的遺骸。

 海底淤泥中有大量顆粒細小的沉積物,阻隔來自外界的空氣,讓遺骸無法分解,使得構成生物體的碳、氫等元素保存下來。

 在細菌分解或地熱作用下,碳、氫元素逐漸結合成以「甲烷」為主的化合物,這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

 類似地獄之門的地質景觀,臺灣也有。像是墾丁國家公園的「出火」、臺南市關子嶺風景區的「水火同源」,以及高雄、屏東和臺東等地的泥火山,形成的原理都大同小異。

 天然氣密度小,容易沿地層裂縫逸散到地表,只要一點火燃燒,就會形成「出火」的景觀。

 甲烷難溶於水,所以容易形成「甲烷氣泡」從水中「吐出」,只要天然氣持續從水中冒出燃燒,便會形成「水火同源」的奇觀。

 在地下水豐富的泥岩地區,含有天然氣的地下水,和泥巴混合形成泥漿,再噴出地面,便會形成泥火山。

 比起土庫曼,臺灣各地的「地心之門」,絢麗精采的程度也不遑多讓呢!

高雄市燕巢區烏山頂的泥火山,噴發口湧出泥漿和氣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