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古怪博物館
棄車保帥的奇策 大鼻龍

文/林子揚 圖/江勻楷 (2022/2/26)

大鼻龍被異齒獸獵捕時,斷尾求生的想像情境。

 廣闊原野上,一隻體長約三十公分的小動物,曳著長尾狂奔,另一隻身形巨大的獵食者,以拔山倒樹之勢緊追其後。

 兩者距離逐漸縮短,隨著獵食者的巨腳踏下,小動物的長尾已被獵食者壓住,只能揮舞四肢拚命掙扎,而前者正準備張開血盆大口,飽餐一頓。

 就在這一瞬間,獵食者腳下的長尾猝然斷成兩段,只剩一截殘尾的小動物倉皇逃離,猛獸到口的晚餐跑了,仰頭四處張望,只能悻悻然吞下那截斷尾,轉身揚長而去。

 你可能會猜,這是生態紀錄片的情節,講述蜥蜴斷尾求生的驚險時刻。

 然而,這卻是古生物學家根據化石證據,推測距今約二點八億年前,名為「大鼻龍」的遠古動物,在遭遇獵食者時,可能採取的求生策略。

保命要緊 斷尾求生

 蜥蜴能在急難中斷尾,引開掠食者注意並趁機逃離,而後再長出新尾巴,不過牠們並非唯一有此能力的動物。

 例如螃蟹、海參、海星等,都具有自行切離局部身體,之後再生的能力。

 更廣泛來講,有些動物會為了求生或繁殖而截斷部分肢體,這些特殊行為統稱為「自割」。

 回到遠古現場,遠在一億四千多萬年前的侏儸紀蜥蜴化石,尾巴骨骼就已經有異常斷裂的跡象。

 或許所有蜥蜴和蛇的共同祖先,都具有尾部自割能力,然而在漫長演化過程中,根據生活環境和生態棲位,各自有不同程度的轉變,有些甚至完全失去斷尾能力。

生存策略 所見略同

 如前文所述,大鼻龍生活在大約二點八億年前,遠比蜥蜴的老祖宗更古老許久,從何得知牠們也會斷尾求生?跟蜥蜴又有什麼關聯?

 古生物學家詳細研究大鼻龍的尾部脊椎骨,發現在一部分尾椎的下方,有獨特溝槽。

 從剖面來看,這些溝槽區域比周邊的骨骼更薄且更脆弱,和部分能斷尾的蜥蜴尾椎構造類似。

 除此之外,大鼻龍類是中小型的雜食性動物,部分物種甚至是植食性,僅有少數為大型或掠食性物種,棲息環境與蜥蜴相仿,可能因此發展出類似的求生策略。

紅色標記為尾椎構造脆弱的位置,較容易從此處斷尾。

 
趨同演化 謎團重重

 然而大鼻龍和蜥蜴之間的不同,卻不只差了八千萬年這麼單純。大鼻龍類是遠在恐龍、鱷、龜、蜥蜴、蛇等爬行動物都未出現前,早已存在地球的古早爬行類前輩。

 牠們的斷尾能力應是單獨演化產生,並隨著大鼻龍類滅絕而消失,和蜥蜴之間僅是「趨同演化」,並非一脈相傳。

 現代蜥蜴的斷尾機制,其實非常多樣化,除了最基本的斷尾與否,有些是主動收緊肌肉斷尾,有些則是遭受外力時被動扯斷

;截斷後也分成能重新生長或無法長回來。

 現代蜥蜴的情況如此複雜,然而對於大鼻龍這樣的遠古動物,除了尾椎有容易截斷的構造,其他知道的不多。

 牠們尾巴的肌肉強度,有辦法自主割尾嗎?斷了之後能不能長回來?可以復原到什麼程度?這些問題都尚未有答案,需要更多化石證據和深入研究,才有機會解開謎團。

想想看 
保命要付出的代價

 包含斷尾在內的自割雖能一時保命,然而再生需要補充額外營養,重生期間也會影響身體平衡。想想看,你能列舉這種保命策略更多的優缺點嗎?